第141章 掀桌(第2页)
联想自从蒙恬在洛阳设立大将军行营以来,御史府的侍御史隔三差五就抛出一些关于巩邑、南征的话题,张苍不得不怀疑御史府是否在搞什么花样。
这么厚的报告文件,即便是熟悉律法的扶苏都无法在这样一个常朝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侍御史却直接抛出话题,这就是试图让整个朝堂在没有阅读这份文本的前提下,按照侍御史的话题进行讨论。
扶苏刚做皇帝不久,还不知道朝官们的这些花样,张苍这样的三朝元老(嬴政、刘邦、扶苏),对这些把戏有什么看不清的?
更令人愤怒的是,御史府这个骚操作,也绕开了百官之首的丞相,在朝会之间,不仅摆了皇帝一道,也摆了丞相张苍一道。
一向以智慧远超同侪自诩的张苍,如何能容忍御史府把自己当猴耍的这种行径。
所以在朝会之上,直接掀桌子。
当朝百官,以三公九卿为首。
三公是三个职位,也代表三个部门。大秦的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今天的朝会,是御史大夫绕过丞相,在朝议上直接对不在场的太尉发难。
要给皇帝和丞相打一个措手不及。
如果张苍不直接掀桌,新皇帝经验不足,直接放任朝会按照侍御史的话题讨论蒙恬大军屠村是否影响大秦形象、有伤皇帝仁德之名,那讨论的话题立刻就会偏到不知道什么方向,如果皇帝和太尉彼此相疑,轻易之间就可能惹出一场泼天大祸!
蒙恬现在执掌三十万大军,身在岭南远征。
如果君臣相疑,要么可能引发一场兵变,逼得蒙恬倒戈,要么就是影响大军作战,导致前方惨败。
这种举国兴兵远征的时候,始皇帝通常会严禁朝议对用兵进行评议的,最多只让军方的高层在宫中向皇帝解说一下前线战况,而绝对不会远程指挥出征的将军。
在南海郡的那些初出茅庐的学生娃不懂事,一脑子书本内容,看到大军处置方法和法律文书不一样,弄不清楚状况,搞了这样一份研究报告来,这事儿有情可原,陆贾身在岭南离长安几千里,面对土着众多的蛮荒之地,当地有独特的民俗和社会关系,陆贾想要长安朝廷给出一个操作空间的指示,让后续的地方治理能够放开手脚,所以默许了学生仔的这份报告完成和送达长安,这都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