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断指

张诚没功夫去处置这个朝鲜使团。之前就已经和皇帝分清楚权力,巩侯只接管户籍、土地,按照商人的规则管理这块土地上的生意和生活,收取巩邑的税金。至于行政事务,交给皇帝派下来的邑官和洛阳县县令去处理就好。

外交人员也是有豁免权的,所谓两国相争不斩来使,使臣毕竟是外国人,不懂本地风俗、不知本地法律、看不清眉高眼低得罪了不能得罪的人,都是有的。

在巩邑,居然敢对巩侯不敬,居然还敢动刀子,巩邑的居民是想都不敢想这种事儿。这帮使臣就干出来了,你敢信?

既然张诚说,这些人送洛阳县,那就送洛阳县吧。具体的尺寸拿捏,就看县令怎么定了。怎么定都行,张诚不信这些人在大秦还能翻出什么浪来。

张诚在百忙之中,准备把保暖里衣的技术传授给赵芃和李灵。

取过一团粗毛线,用四根竹制棒针勾勾挑挑,当着赵芃的面,织了一条毛衣下摆。只有一寸多高。编织这技术张诚并不熟练,学习拓扑学的时候,教授曾经提出过编织和拓扑的关系,班级里的同学也就流行过几天编织,不过男生显然不会沉浸于此,就只是学习了几种不同的针法,知道毛线在不同针法下的穿插方式。

如果把编织作为一种独特的毛线穿插形式,这东西也还是可以记忆很多年的,在回忆和摸索下,张诚也算是把这个棒针衫的工艺回忆出来,至少一个圆筒是可以钩织出来的。

赵芃看着张诚用四根针就织出一个寸许高的线圈来,吃惊的不得了。但是片刻之后就想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张诚要做什么。于是说:“没有织机快。”

没有织机快,这是一个问题,织毛衣是一种单调的手工劳动,生产效率低下,想要供应东征大军的冬季御寒之物,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张诚抓过四根织针和一团棉线:“这就是织机,当然没有你纺织厂的织机快,但是它便宜。如果有成千上万女工在家里,一边看管孩子一边随手织一件毛衣,产量也不小。”

“你是说……把织针、毛线发下去,然后收回毛衣,给付工钱?”赵芃也是一点就透。

“不好吗?”张诚挑了挑眉毛。

“但是要传授这个技术,教会成百上千的女人,这个太难了,费事。不如制作一个织机,工厂来制作……”

“一个人教会十个,十个人教会百个。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张诚顺口就来了一组三字经,“把技术扩散出去并不会很难,就不需要额外设计、建设织机和工厂,更何况,这种毛线挺软的,上织机,很容易被拉断吧?还不够你操心维修的!”张诚扯过一段毛线线头,随手扯断。

这么粗的毛线上织机有难度,毛线强度不够,也是个问题。

“也许我们只需要收购这一次毛衣,以后就没有订单了。又何必为此建厂呢?”张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