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肉包铁(第2页)

火棉或者硝化棉的问题,张诚知道的比陈破甲还要多一些。眼下的火棉,原料实际上用的是麻纤维。成品火棉效果远远不及后世。后世火棉所使用的原料是来自新疆的长绒棉,燃烧效果明显。用作炮弹的发射药和子弹的填装药,都非常理想。而麻纤维制作的火棉,质量和效果都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不过,目前为止,大秦帝国境内并没有发现棉花,张诚的基础教育曾经提出棉花起源于中南半岛地区,为了大秦人民的保暖御寒,是否应该发动一场中南半岛的战争呢?或者为了硝化棉的技术提升,是不是更能说服军方?

张诚不能确定。

铜和钢的加工精度所限,目前寺工已经提出了非常好的子弹的结构,但是在生产上就还是存在很大问题。尖头子弹的生产工艺要求相当高。手搓一枚两枚有可能,批量生产的质量绝对达不到实用水平,所以目前真正装备军队的就还是霰弹。射程比较近,威力也有限。好在杀伤分布的特点掩盖了精准度的问题,就也还能用。

在步枪子弹技术不行的情况下,军方采取了高度实用主义的态度,大量列装迫击炮和迫击炮弹。百人队平均能有6门以上的迫击炮。其余的装备就还是气步枪、霰弹枪、秦弩、矛戈一类。蒙恬如今就是带着这样一支军队去征剿匈奴。

单纯从火力上讲,这个配备是足够的,但是匈奴战马众多。基本上能满足一人两马的配备。如果匈奴人下决心丢下辎重帐篷车辆,他们在草原上行动能力就非常强。而秦人的马就总是有限,虽然有灌婴这样的骑兵部队,但是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比匈奴还是要差上很多。

历史上秦人对匈奴,主要采取守势。简单说就是等人打上门来。秦军的训练水平非常高,步兵方阵的防守能力和杀伤力也足够强大,正面抵抗冲上来的匈奴骑兵,并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正因为是采取守势,在战场上缺乏主动性,匈奴打不过大秦大可以不打,远远避开你图谋发展。而秦军想追上匈奴,那是完全不可能。更加之秦军大部队在草原生存,严重依赖营地、辎重和后勤供应。秦军定居点建设起来相当复杂。维护起来难度更大,所以至今为止,秦军也只能勉强维持长城全线的驻军和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