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生物技术合作拓展
2082年初秋,全球生物技术峰会的元宇宙展厅里,李仲的全息影像正与辉瑞集团Ceo站在青湖社区的虚拟场景中。智能医疗站的电子屏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基因编辑治疗的临床前数据正实时跳动,当显示老年食蟹猴的关节活动度恢复至青年水平时,对方突然伸手触碰虚拟场景里的社区公告栏——那里贴着127位老人的治疗心愿。"这些不是冰冷的试验数据,是活生生的期盼。"李仲的声音透过量子通讯传来,带着青湖社区特有的温和共鸣。
合作洽谈的开场打破传统商业套路。李仲没有先谈技术专利或市场份额,而是邀请对方观看青湖社区的"疼痛日记"——老人们用语音、绘画甚至表情包记录关节炎带来的困扰:72岁的周奶奶画了只肿成胡萝卜的手指,配文"连剥橘子都像在打仗";退休教师王伯的录音里,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格外清晰:"想给学生写回信,握笔的力气都没有。"这些真实的记录让见惯了商业谈判的药企高管沉默良久,最终开口:"我们合作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让周奶奶能自己剥橘子。"
技术互补的探讨碰撞出"全链条创新"的火花。对方提出的"全球临床试验网络"恰好弥补了初创公司的资源短板——他们在17个国家拥有成熟的临床基地,能快速完成多中心试验;而"基因星图"的"老年患者精准编辑技术",正是大型药企缺失的细分领域优势。当讨论到如何结合双方技术时,李仲调出青湖社区的健康数据:"65岁以上患者的基因编辑需要更精准的剂量控制,你们的全球数据能帮我们验证不同人种的差异。"这个基于社区需求的建议,让原本聚焦商业利益的谈判,转向了对技术本质的深度探索。
合作模式的设计充满突破性构想。双方摒弃传统的"专利授权+利润分成"模式,创立"患者获益度分成制"——根据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的量化数据(如关节活动度改善、止痛药减量、重返工作岗位比例)计算收益,这种模式倒逼合作双方始终聚焦治疗效果而非商业指标。更具创新性的是"社区参与机制",青湖社区被设为"合作示范基地",居民代表可参与临床试验方案的讨论,他们提出的"减少抽血次数延长随访间隔"等建议,让老年受试者的依从性提升了53%。当药企看到社区老人主动带着病历本参加随访时,终于理解李仲坚持的"让患者成为合作第三方"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