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初露锋芒
2085年谷雨,李氏集团的企业博物馆里,一件泛黄的帆布包正在全息展柜中缓缓旋转。李仲隔着玻璃凝视着那个印着\"便民修配\"字样的旧包,包角的磨损处还留着当年被自行车链条蹭出的黑痕——正是这个包,装着他创业初期的全部家当:一把改锥、半盒螺丝钉,还有那叠被汗水浸湿过三次的产品设计图。全息投影突然亮起,将他拉回2026年的初夏,胡同口那棵老槐树下,他正蹲在小马扎上,给街坊们演示自己发明的\"多用门吸\"。
被忽视的需求里藏着破土而出的商机。那时的李仲发现,四合院里的老门总爱\"哐当\"作响,尤其到了冬天,穿堂风带着门撞击门框的声音,能把熟睡的婴儿惊醒。他翻遍五金店也没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普通门吸太矮,挡不住老式木门的厚重;磁铁款又太脆,冬天容易冻裂。这个被厂家们视为\"太小众\"的痛点,在他眼里却是金矿。全息影像还原了他当时的设计过程:在四合院的煤炉上烤弯铁丝,用捡来的橡胶鞋底做缓冲垫,第一版样品丑得像个歪脖子蚂蚱,却能让门安静到\"掉根针都能听见\"。当二大妈试用后说\"这下能睡囫囵觉了\",他突然明白:真正的商机,藏在街坊邻居的抱怨里。
产品推出的过程像场惊心动魄的巷战。2026年深秋,李仲带着六个伙伴在废品站改造的车间里赶工,为了赶在供暖前做出500个门吸,他们连续三天只睡四小时。全息影像里,他的手指被冲床压出紫血泡,却笑着往伤口上撒点面粉继续干活;负责销售的小王在零下五度的街头,抱着样品挨家挨户敲门,棉鞋湿透了就裹层塑料袋;最惊险的是质检环节,发现第一批产品的橡胶垫耐温性不够,他们连夜拆了重做,手被胶水粘得像个粽子。但当第一批门吸送到四合院时,张大爷那句\"这物件比我儿子还贴心\",让所有人忘了手上的伤。Ai在此处弹出数据对比:当年500个门吸的利润够买12袋面粉,而现在李氏集团的某款量子产品每秒就能创造同等收益,但两者带来的满足感曲线竟高度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