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璃院繁星喜欢潮汐龙的利普顿

第887章 初露锋芒(第2页)

 

拉投资的屈辱在记忆里凝成坚硬的铠甲。2027年初春,李仲穿着借来的西装,在投资公司的走廊里等了整整七个小时,最后却被经理当着众人的面说:\"这种小玩意儿也配叫创业?\"全息影像放大他当时紧攥的拳头,指节发白的程度被Ai分析为\"隐忍指数91%\"。更难堪的是去银行贷款,信贷员翻着他的户口本说:\"无房无业,你能抵押啥?\"后来他才知道,那天口袋里揣着的不仅是贷款申请,还有街坊们凑的\"风险基金\"——三大爷把私房钱藏在烟盒里塞给他,二大妈偷偷往他包里塞了六个茶叶蛋。这些温暖成了他的底气,当某小老板愿意赊给他200斤钢材时,他在欠条背面写下\"欠您一个未来\",这个承诺在十年后兑现为对方工厂的量子化改造。

 

市场认可的瞬间像暗夜里突然亮起的灯。2027年春节前,某大型家居城主动找上门,要包销他们的门吸。签约那天,李仲特意带着四合院的邻居代表去谈判,当对方压价时,二大妈突然站起来说:\"这孩子的物件救过我家小宝的命——上次煤气泄漏,是这门吸没让门咔嗒响惊醒孩子,我们才敢慢慢开门通风。\"这句话让成交价提高了15%。更意外的是口碑发酵,用户开始自发分享\"门吸的n种用法\":有人用来固定松动的窗户,有人垫在桌腿下防晃,甚至有老太太用它给小孙子做玩具。这些\"超预期使用场景\",后来成了李氏集团产品设计的重要原则——就像现在的量子产品,总会预留\"社区创新空间\",允许用户根据需求自定义功能。

 

初露锋芒的背后是价值观的悄然确立。全息影像展示着当年的定价单:成本3.2元,售价5元,只赚1.8元的合理利润。李仲当时说的\"不赚黑心钱\",后来演变成集团的\"利润天花板\"制度——任何产品的利润率不得超过30%。更重要的是\"街坊验证原则\",新产品上市前必须先在四合院试用,通不过大爷大妈的\"挑刺\"就不能量产,这个习惯延续至今,变成青湖社区的\"用户体验官\"制度。当Ai将2027年的门吸与2087年的量子门控系统进行基因序列比对时,发现两者的\"用户中心\"基因完全一致,只是技术外壳从铁皮变成了量子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