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璃院繁星喜欢潮汐龙的利普顿

第888章 行业拓展(第2页)

 

人才攻坚的故事写满\"三顾茅庐\"的诚意。进军新能源领域时,李仲看中了退休的热能专家王教授,但对方被国企挖了三次都没动心。他没送厚礼,而是带着王教授去看四合院的改造现场,指着节能锅炉说:\"您看这温度表,每升高一度,就能少让一个老人犯关节炎。\"这句话戳中了教授的软肋——他老伴就因常年受冻得了风湿病。王教授最终带着团队加入,不仅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民生导向\"的研发理念——他们设计的太阳能供暖系统,特意增加了\"老年模式\",阴天时会优先保证卧室和客厅的温度。这种基因后来融入李氏集团的人才战略:招聘时先问\"愿不愿意去青湖社区住一个月\",能听懂老人需求的人,才是真正需要的人才。

 

应对竞争的智慧藏在\"差异化赛道\"的选择里。当同行在城市供暖市场杀得头破血流时,李仲把目光投向了农村和老旧社区——这些被巨头忽视的\"边角料市场\",恰恰需要他们的中小型节能设备。在某偏远乡村,他发现当地用秸秆取暖污染严重,立即研发出\"秸秆清洁燃烧炉\",不仅热效率高,还能产出有机肥料。这个创新让公司在农村市场占据了70%的份额,也让\"不与巨头抢道,专走民生小道\"成为行业拓展的铁律。就像后来进军量子计算,他们避开与科技巨头的正面竞争,专注于社区应用这个细分领域,反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赛道。

 

市场认可的过程是场\"用时间换空间\"的持久战。进入智能家居领域的前三年,李氏的产品因坚持\"老年友好\"而被嘲笑\"过时\"——他们的智能音箱保留实体按键,智能门锁支持钥匙开锁,这些\"反潮流\"设计让年轻消费者不屑一顾。但李仲力排众议:\"青湖社区有2000位独居老人,他们需要的不是花哨功能,是安全感。\"转机出现在2045年的重阳节,某电视台报道了\"老人如何用李氏智能设备自救\"的新闻:87岁的陈爷爷突发心脏病,用实体按键唤醒音箱呼救,最终得救。这个事件让市场重新认识\"适老化\"的价值,订单量一年内暴涨5倍。这个经历教会李仲:真正的市场需求,往往藏在被潮流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