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璃院繁星喜欢潮汐龙的利普顿

第895章 未来展望!

2087年冬至,青湖社区的"量子许愿墙"前挤满了人。李阳看着老人们用智能笔在全息屏上写下心愿,83岁的周奶奶画了个跳动的心脏图案,旁边标注着"想看着重孙子考上大学";林小满正在调试"时光胶囊"的封装程序,这个将存放50年的容器里,装着社区居民对未来的期许——从孩子们画的"会飞的救护车",到科学家们写的"基因编辑治愈罕见病"计划书,最特别的是李阳的手写纸条:"愿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像修门吸那样,认真对待生活里的小麻烦。"

 

科技领域的创新蓝图始终围绕"解决真问题"展开。李阳在集团战略会上提出"2090三大攻坚"计划:用基因编辑技术攻克10种老年高发慢性病,目标是让青湖社区的老人平均健康寿命再延长5年;量子计算重点突破"社区级灾害预警",通过分析全球气象数据与社区建筑结构,提前72小时预测极端天气对老人生活的影响;新能源研发聚焦"家庭微型光伏+储能系统",让偏远地区的社区医院再也不用担心停电导致疫苗失效。这些计划没有华丽的术语,却精准戳中民生痛点——就像六十年前他盯着四合院的门响时想到的,科技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创造奇迹,而是让日常少点狼狈。

 

全球性问题的应对策略藏着"社区联动"的智慧。李氏集团联合124个国家的社区组织,发起"全球银发量子网络"计划:在东京的老年公寓、巴黎的退休社区、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同步搭建适老化量子服务站,共享青湖社区的养老经验。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粮食危机,团队开发的"社区量子农场"已在非洲试点——通过基因改良作物与量子精准灌溉,让500户家庭的蔬菜自给率提升至80%。李阳常对团队说:"解决全球问题,得从让某个村子的孩子吃饱饭开始。"就像现在讨论碳中和,他们的切入点不是宏大的减排目标,而是"让社区食堂的厨余垃圾变成养花的肥料",这种从细微处着手的思维,正是从当年修门吸时延续下来的。

 

国际市场的拓展带着"文化共情"的温度。李氏集团的海外业务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进入新市场前,必须先在当地社区住满三个月。在东南亚推广量子医疗设备时,团队特意开发了"宗教适配模式"——尊重穆斯林患者的祈祷时间,设备会自动暂停治疗并播放祈祷提示音;在欧洲销售老年助行器,设计成可折叠放进歌剧院衣帽间的样式,因为调研发现当地老人最在意"不被当成病人"。这种"入乡随俗"的创新,让产品在107个国家的社区渗透率超过60%。李阳在国际论坛上展示的不是销售数据,而是一组对比照:左边是某非洲村庄用传统方法碾米的老人,右边是使用李氏小型碾米机的笑脸,"商业的全球化,应该是让每个地方的人,都能保留自己的生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