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 回首往昔(第2页)
创业初期的艰辛在全息影像中化为可触摸的温度。2025年的冬夜,他蜷缩在废品站改造的仓库里,用冻裂的手指画着第一个工厂的图纸,暖气管道的蒸汽在玻璃上凝成冰花,上面却写满了产品参数。画面突然弹出对比数据:那时的图纸修改了173遍才定稿,而现在的量子设计系统能实时生成3000种方案;当年为了凑5000块启动资金,他在零下二十度的街头站了三夜,如今集团的现金流管理系统能精准到每分钟的资金波动。但最动人的相似之处,是两张相隔六十年的记账本——1983年的纸质账本上写着"给张大爷修自行车:欠一顿饺子",2083年的电子账本则记录着"青湖社区公益投入:3700万",数字变了,人情的温度没变。
关键抉择的瞬间在时光长廊里闪烁。李仲驻足在2030年的岔路口:一边是利润丰厚的房地产项目,一边是前景未卜的新能源研发。全息影像还原了当时的内心挣扎——房地产商的雪茄烟雾里,是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诱惑;而实验室传来的锂硫电池测试数据,却藏着改变能源格局的可能。最终让他倾向后者的,是四合院老邻居的一句话:"挣再多钱,也不如给后代留片干净的天。"这个决定让他度过了连续八年的亏损,却为后来的清洁能源帝国打下基础。Ai在此处弹出因果链分析:正是那次"反功利选择",让李氏集团在2050年的能源危机中站稳脚跟。
人脉积累的故事藏着"以诚换心"的不变逻辑。影像中2035年的酒桌上,年轻的李仲正给一位老工程师斟酒,对方后来成了他的技术合伙人——这个场景与2080年他给青湖社区的退休医生敬酒的画面重叠。"当年在四合院,帮二大爷扛煤气罐时没想过回报,"他对着影像中的自己说,"就像现在投资基因编辑,也不是为了利润最大化。"全息屏幕突然统计出惊人数据:李氏集团的核心合作伙伴中,有17位是从"非商业场景"结识的,包括当年帮他修过机床的老技师的儿子,以及四合院邻居家那个总跟在他身后的"小屁孩"——如今已是量子实验室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