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璃院繁星喜欢潮汐龙的利普顿
第896章 科技蓝图(第3页)
蓝图落地的保障机制充满"容错空间"的智慧。李阳设立的"创新试错基金",专门支持那些"可能失败但有意义"的项目,某团队研发的"老年智能穿戴外骨骼",因成本过高失败了,但衍生出的"轻便助行器"却成了社区爆款。更特别的是"社区试验田"制度,任何新技术必须先在青湖社区小范围试用,由居民投票决定是否推广——当年被否决的"全自动炒菜机",就是因为老人们说"做饭的乐趣就在于自己颠勺"。这种"用户说了算"的机制,让科技蓝图始终贴着地面行走,就像六十年前李阳的做法:"先给三大爷家安个门吸试试,好用了再给别家做。"
沙盘旁的时钟指向黄昏,李阳看着年轻人们在全息屏上修改参数,林小满正和社区医生讨论"基因药物的早餐搭配",量子工程师在向周奶奶请教"方言指令怎么说更顺口"。这些画面让他想起1983年的那个下午,自己蹲在四合院的槐树下,一边修门吸,一边听大爷大妈提建议,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手上,和现在的感觉一模一样。
他突然在蓝图的角落加了行字:"科技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都活得像自己。"这句话像个坐标,让那些复杂的技术参数、宏大的研发计划,瞬间有了清晰的方向——就像那台简单的门吸,它的价值从来不是固定门板,而是让四合院的每个清晨,都能听到老人们安稳的咳嗽声、孩子们追跑的笑声,听到生活本来的样子。
此刻,青湖社区的智能路灯亮起,它们采用的正是团队研发的"自适应照明系统",会根据老人的视力自动调节亮度。李阳知道,这张科技蓝图上的每个线条,最终都会变成社区里看得见的温暖——就像当年那个不起眼的门吸,不知不觉中,就把日子撑得稳稳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