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章 国际合作
2091年夏至,青湖社区的"全球社区客厅"里,一场特别的签约仪式正在进行。李阳看着林小满与肯尼亚医疗联盟的代表碰杯,全息投影里同步展示着合作项目的细节:基苏木社区的诊疗仪将接入全球医疗数据库,而青湖社区的Ai诊断系统会加入非洲热带病模型。83岁的周奶奶端着亲手做的绿豆汤,递给远道而来的柏林银发公寓负责人:"尝尝这个,败火——就像你们的护理床,得让人住着舒坦。"李阳的目光落在墙角的展柜上,1983年的门吸原型旁,放着刚从非洲带来的马赛木雕门环,两种相隔万里的"守门物件",在灯光下透着同样的踏实。
国际合作的达成,始于"找对门当户对的伙伴"的默契。李氏集团筛选合作方有个特别标准:"社区适配度"——对方是否真的在乎当地居民的感受,而非只看重商业利益。与柏林银发公寓的合作,最初源于对方的一封邮件:"我们的老人说,你们的护理床像'会照顾人的邻居',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实地考察时,林小满发现他们为阿尔茨海默症老人保留了实体信箱,这种"科技再先进也留条怀旧的路"的理念,与李氏不谋而合。和肯尼亚医疗联盟的合作更具戏剧性:对方拒绝了"技术买断",坚持"共同研发",理由是"只有我们才懂基苏木的雨季对设备的影响"。这种平等的姿态打动了李阳,他在签约时说:"当年我和胡同里的铁匠铺合作,他出铁我出设计,谁也不占谁便宜——好合作就该这样,像俩邻居搭伙盖房,你递砖我上梁。"
先进技术的引进,藏在"为我所用更要为社区所用"的转化里。从柏林引进的"多模态护理系统",原版本只支持英语和德语,李氏团队联合社区老人做了"方言适配":加入青湖社区的吴语、粤语语音包,甚至把周奶奶的口头禅"慢点走"设成默认提示音。从肯尼亚学到的"传统草药数据库",被整合进医疗Ai,系统会在开处方时提醒"当地有种叫'苦叶'的植物,和这药效果相似"。最妙的是"双向技术迭代":李氏把非洲的"高温防护技术"用到国内的光伏板上,解决了南方夏季设备过热问题;而柏林伙伴则借鉴青湖社区的"代际互助模式",让护理床能播放孙辈的语音留言。这种"引进来再改改"的智慧,像极了当年李阳改进门吸——他从修自行车的那里学来弹簧原理,让门吸更有弹性,"好东西不是照搬,是得合咱这儿的脾气"。
管理经验的吸收,体现在"把别人的招儿变成自己的活儿"的落地中。林小满从柏林伙伴的"员工社区轮岗制"里获得启发,在李氏推行"三日居民体验":高管每年必须在社区住三天,像普通居民那样用自家产品,记录"不方便的地方"。某副总体验后提交的"智能药盒改进方案",就来自"半夜摸黑找药"的亲身经历。从肯尼亚学来的"社区信任基金"模式,则被改造成"初心互助金":员工自愿捐款,用来帮助社区突发困难的家庭,利息部分奖励"社区好人好事"。这些转化不是简单复制,而是结合本土土壤的再创造,就像现在员工们常说的:"人家的管理是西装,咱得改成带布兜的中山装,方便揣社区老人的药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