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章 人才汇聚(第2页)
新思想新理念的碰撞,带来"老传统长出新枝芽"的突破。95后员工小郑提出的"门吸社交化",把普通门吸改造成"社区互助按钮"——老人按一下,邻居的智能手环就会收到提示,这个想法源自他观察到"独居老人怕麻烦人,宁愿自己扛着"。这个看似简单的创新,让社区互助响应速度提升3倍,周奶奶说:"比当年喊'小李帮个忙'还方便。"更年轻的实习生则用元宇宙技术,搭建了"虚拟四合院",让全球的社区伙伴能在里面交流"门吸改良经验",基苏木的工匠通过虚拟空间,给青湖社区的师傅看"非洲硬木做的门吸配件"。这些新想法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像给老门吸加了新弹簧,更有劲儿了,就像李阳常说的:"当年我觉得门吸能固定门就够了,现在看,它还能固定人心,这就是年轻人的厉害。"
人才活力的激发,藏在"让实在人不吃亏"的机制里。李氏集团的晋升标准很特别:"社区贡献度"占50%权重,不是看你完成了多少kpi,而是看你解决了多少社区的"小麻烦"。某维修员工因为"帮独居老人调试设备时顺便打扫了房间",被破格提拔;某设计师的方案因为"周奶奶说用着顺手",优先获得资源支持。公司还设立"初心创新奖",奖金不是现金,而是"社区命名权"——获奖项目可以用提出建议的老人名字命名,比如"王大爷防滑门吸张奶奶语音药盒"。这种激励让人才看到:在这里,认真对待社区需求的人,总会被看见。就像当年李阳给徒弟发奖金,不是看做了多少门吸,而是看"街坊们夸了几次","实在做事的人,不能让他寒心"。
人才培养的体系,延续着"师傅带徒弟+社区当课堂"的传统。李氏的"青蓝工程"要求每位老员工带一名新徒弟,带教内容不止于技术,更包括"怎么跟大爷聊天怎么观察老人的需求"。带教考核的最后一关,是让新徒弟独立完成"社区小任务"——给周奶奶修老花镜,帮陈爷爷调试电视,能让老人说"这孩子比小李当年还细心",才算合格。更特别的是"全球社区游学",优秀员工会被派往基苏木、柏林等地的合作社区,不是去考察市场,而是去当"社区志愿者":在非洲帮医生维护设备,在欧洲陪老人聊天,回来后要提交"社区需求报告"。这种培养方式,让人才不仅有专业能力,更有"社区共情力",就像现在年轻员工们说的:"在基苏木看到玛莎奶奶因为缺药哭,才明白咱的医疗Ai为啥要做到'停电也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