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土地变商楼 村民进高层(十二)(第3页)
面对这些质疑和担忧,年轻的村民们试图进一步解释设立选举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及其长远利益,但他们很快发现,在这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小村庄里,要改变现状并非易事。他们提出的观点如同石沉大海,未能激起更多共鸣。
会议继续进行,但关于选举监督机制的话题逐渐被边缘化,转而讨论其他更为实际的问题。最终,在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共识的情况下,这次会议不得不草草收场。村民们各自散去,只留下那些对未来的憧憬与忧虑在空气中飘荡。
在宁静的柳家村,一场看似平常的村委会换届选举正悄然发酵。村委会换届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村里的能人异士们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要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分得一杯羹。
老陈和老王是村里最有竞争力的两位候选人。老陈为人和善,在村里人缘极好,多年来为村里做了不少实事;老王则头脑灵活,在外面闯荡多年积累了不少财富,他承诺如果当选,会给村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两人都各自拉起了自己的队伍,村民们也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派,选举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村里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征地的风声。据说有一家大型企业看中了村里的土地,打算在这里建一个工厂。这个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村民们心里都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尤其是那些承包了土地的农户。
李大爷就是其中之一。他听到风声后,立刻行动起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他就找来家里闲置的勾机,风风火火地开到了自己的承包地里。他从山上砍了一些树枝,一根一根地插在地里,嘴里还念叨着:“这些树枝,到时候说不定就能变成摇钱树呢!”
“爸,您这办法靠谱吗?”站在一旁的儿子小李有些担忧地问道,“万一人家不认账怎么办?”
“管他呢,反正现在大家都在这么做。”李大爷一边忙碌一边回答,“多做点准备总是没错的。”
隔壁的张婶也不甘示弱。她花了不少钱从外地拉来了一批果树苗,和儿子一起小心翼翼地种在地里。阳光洒在新翻的土地上,显得格外温暖。张婶一边浇水一边说:“儿子,咱们这可是下了血本了,等征地的时候,就等着数钱吧!”
“妈,我听说有些人用的是更聪明的办法,比如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的作物。”儿子小张皱着眉头说道,“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
“别担心,”张婶安慰道,“咱们的果树苗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一定能得到好的补偿。”
还有年轻的小赵,他更有主意。他四处收集黑枣籽,然后在地里密密麻麻地播种下去。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他忙碌的身影上。他得意地说:“这黑枣树长得快,到时候肯定能多赔点钱。”
“兄弟,你这方法确实不错,”旁边正在帮忙的朋友小刘笑着说,“不过你可得小心,万一被发现,事情就麻烦了。”
“没事,大家都是这么干的,谁会认真查呢?”小赵自信满满地回答。
一时间,村里的承包地里热闹非凡,勾机的轰鸣声、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田间地头,到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有的在用勾机平整土地,有的在细心地栽种树苗,还有的在耐心地播种种子。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一丝不安。老陈和老王的竞选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随着征地风波的不断发酵,村民们的心思似乎更多地集中在如何在即将到来的征地中获取最大利益,而不是选举本身。这种微妙的变化,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选举氛围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未知风险的担忧。在这个冬季,柳家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见证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而这场变革将如何影响每一个人的命运,仍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