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土地变商楼 村民进高层(四十二)
柳琦鎏盖房子的工地暂时停工了,工地上一片寂静,只有风吹过空荡荡的地基发出轻微的呜咽声。原本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如今显得格外冷清,打好的地基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灰尘,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无奈与期待。
柳琦鎏站在地基旁,凝视着这片承载着他希望的宅基地。阳光洒在他的脸上,田野上的小麦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但他的眼神却充满了忧虑和不安。他深知,这次的停工不仅会影响工程进度,还可能给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那些不明身份的威胁让他感到深深的不安。
“唉,”柳琦鎏轻叹一声,“什么时候才能继续开工呢?”
与此同时,太行大街的建设却是如火如荼,进展很快。
在不远处,太行大街的建设现场犹如一片沸腾的海洋。巨大的挖掘机伸出钢铁巨臂,奋力挖掘着土地,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仿佛在为这片土地奏响变革的乐章。推土机在工地上来回穿梭,将一堆堆泥土推平,轮胎卷起滚滚尘土,在阳光下形成一道道黄色的烟柱。塔吊高耸入云,操作员在驾驶室里熟练地操作着,巨大的吊臂在空中旋转,将一捆捆钢筋、一块块模板准确地吊运到指定位置。电焊工们蹲在钢筋骨架旁,蓝色的电弧在他们手中跳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是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工人们头戴安全帽,汗水湿透了衣衫,他们有的在绑扎钢筋,有的在支模,有的在浇筑混凝土,每个人都忙碌而专注,整个工地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与柳琦鎏工地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太行大街建设进展如此迅速,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资金充足是重要保障,政府的财政投入和企业的投资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确保了各项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不用因为资金问题而停工待料。政策支持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政府高度重视太行大街的建设,将其列为重点工程,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简化审批流程、提供税收优惠等,为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且,施工方的管理水平较高,他们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优化了施工流程,加强了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和调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再加上各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协调解决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得太行大街的建设能够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向前推进。
太行大街整个路段都是耕地,只有柳琦鎏他们村这里需要拆迁二三十户村民,而且拆迁很顺利,一周时间全部签了拆迁协议。
村委会的院子里,摆放着一张张长桌,上面堆满了拆迁协议和签字笔。村民们陆陆续续地来到这里,脸上带着各种各样的表情。有的人显得很兴奋,像老赵,他一进门就大声嚷嚷:“这可是好事啊,拆迁了能住上新房子,以后生活也方便多了。”说着,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在协议上龙飞凤舞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有的人则显得有些犹豫,像李婶,她皱着眉头,拿着协议的手微微颤抖,眼神里满是不舍,她望着村委会的大门,喃喃自语:“这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真要离开了。”但最终还是咬咬牙,在协议上签了字。还有些年轻人,他们围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未来的生活,小王笑着说:“这下好了,有了拆迁款,我们可以做点小生意,说不定能闯出一番天地呢。”大家纷纷在协议上签下名字,整个院子里,有欢声笑语,也有沉默不语,但最终,大家都在这份改变命运的协议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柱子,你说这拆迁到底是好是坏啊?”老刘抽着旱烟,望着柱子问道。柱子挠挠头,说:“爸,我觉得挺好的,有了补偿款,咱们可以换个新环境,说不定生活能过得更好呢。”老刘叹了口气,说:“我在这住了几十年,这院子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有我的回忆啊,一下子要离开,心里空落落的。”一旁的王大妈接过话茬:“老刘啊,你别这么想,现在时代变了,咱们也得跟着变不是?我听说城里那些新房子可好了,什么设施都有,以后咱们生活也方便。”老刘沉默了一会儿,说:“话虽如此,但也不知道以后的日子会怎么样。”这时,村长走了过来,拍了拍老刘的肩膀,说:“大家放心,拆迁是为了咱们村更好的发展,以后咱们会有更好的生活。”在村长的劝说下,老刘心里的顾虑渐渐打消了一些,他看着周围的村民们,有的充满期待,有的虽有不舍但也选择了接受,心里想着,或许这真的是一个新的开始。
村民们聚集在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谈论着拆迁的事宜。一位老者说道:“这拆迁工作做得真快啊,没想到大家这么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