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不道任鸟飞

第一百零七章 人菜瘾头大

 …

 “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搜索本文首发: 如文小说网 ruwen.com”

 北宋灭亡后的九百多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将一顶大奸臣的帽子结结实实地戴在蔡京头上。

 王安石也曾戴过这样的帽子,他甚至被看做是“乱臣贼子”。

 但在后世,王安石已经被重新认定为中国十一世纪中后期的改革家。

 蔡京是王安石学说的继承者,他不仅继承,而且在实践中发展了王安石变法改革的思想。

 蔡京的崇宁变法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既一脉相承,又有所调整与深化。

 这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从实际效果来看,崇宁变法取得的成就要比熙宁变法大很多。

 当时,政治上,旧党势力已得到清除,结束了赵宋王朝蔓延了几十年的党争之祸,为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政治基础;

 经济上,重视农桑,鼓励开荒,尤其是调整了茶、盐、钱法等经济政策,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军事上,出兵十万征西,收复青唐失地,巩固边防,提升了皇帝与朝廷的威望,提高了北宋王朝的国际地位;

 教育上,蔡京在崇宁年间主持的“崇宁兴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又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等;

 民生上,蔡京将社会救济规模化、制度化,设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

 客观地讲,蔡京主导的崇宁变法的确让北宋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甚至一度使北宋王朝达到了巅峰时期。

 好吧,这里面有不小的虚假成分。

 但就事论事来说,在蔡京当宰相的那段时间,哪怕赵佶君臣那么败祸、那么折腾,北宋王朝也至少能维持下去。

 等到方腊起义爆发,蔡京为北宋王朝攒下的家底被掏空,赵佶想要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时,蔡京敏锐地看出来了这里面存在的危险,所以他坚决反对。

 也正是因为蔡京坚决反对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赵佶才第三次把蔡京拿下,让王黼当上宰相,强行推动了这个导致北宋王朝灭亡的战略战策。

 等到赵佶、王黼君臣捅出天大的篓子,没法收场,北宋王朝面临灭亡之际,赵佶又把蔡京找出来第四次复相,想要让蔡京帮他力挽狂澜。

 可那时,蔡京已经快八十岁了,老到眼睛快看不清字、腿疾不能下跪的地步。

 然而,即便如此,蔡京依然选择重新出山,想要挽大厦之将倾,扶狂澜于既倒。

 当然,你可以当蔡京是在贪权,但这里面有没有报答赵佶对他的知遇之恩的意思在呢?

 蔡京一生四次当宰相,又四次被致仕。

 假如他第三次不复相,从此退出政坛,在杭州颐养天年,那么以他所取得的极为耀眼的政绩,他肯定不会被《水浒传》塑造成一个奸臣的形象,他在历史上的评价也肯定不会是负面的。

 哪怕他第四次不复相,他也多半不会被打成六贼之首,成为北宋王朝灭亡的替罪羊。

 可是,他答应过赵佶尽死以报,他要兑现自己的诺言,如果赵佶需要他,他随时都会欣然复出。

 蔡京的门人吕川卞为其作墓志铭,其中一句“天宝之末,姚、宋何罪?”

 天宝是唐玄宗盛世时期的年号,姚崇和宋璟是天宝年间的贤相。

 吕川卞的意思是:“唐玄宗自己差点把江山折腾没了,不能归罪于贤相姚、宋二人。”

 老实说,赵俣也是这么认为的。

 功是功,过是过,说蔡京是奸臣,也没问题,毕竟他向赵佶提出过“丰亨豫大”的治国理念,虽说源自于他对他对《易经》丰富哲理的认知,也反映出他对理想政治的思索与憧憬,但也有纵容赵佶享乐的嫌疑,他早年也确实帮赵佶买过花石纲,这都能算是奸臣的行为。

 但话又说回来,否认蔡京的能力和功劳就有点自欺欺人了,至少是有点不知道这段历史。

 而且,赵俣还是原来的观点,一个人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肯定不是一般人。

 而像蔡京这样,能一个人独自当了十七年宰相,绝对是有过人的地方。

 赵俣相信,像蔡京这么有过人能力的人,用好了,绝对大有可为。

 所以,满朝文武猜得没错,赵俣把蔡京提拔起来,为得就是,在章惇不行了的时候,用蔡京来取代章惇当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