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灾后重建(下)(第3页)

包括开榫卯、凿眼、制作各种穿枋、斗枋、柱、瓜柱等。

完成前面的准备工作后,就进入构架的组装,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立房子"阶段。

这个阶段只要前期准备到位,不需要太多时间,一两天即可。

第三步就是屋面工程。

主要是安装隔(读go)子、瓴(音同领)子和铺望板,然后盖瓦。

一些经济实力不足的人家,也会用巴茅打茅伞,用来遮盖屋顶。

下一个工序就是墙体施工。

穿斗房子的墙体多为填充墙,常见的形式有竹编夹泥墙、木板墙和砖砌填充墙。

此工序人多的时候可以多面同时施工,而且可以和屋顶的工序一起进行。

最后就是屋子内部地面处理和隔断,这个就根据各家的实际需求不同,花费的时间不一样了。

但是,这一步也可以留在以后慢慢整理,倒是不用在工匠紧缺的时候一定要弄得怎么样。

随着村里几处地方同时开工,村里的男人们顿时就忙了起来,只要不偷懒,个个都能找到活干。

有时候,个别地方人手不足,连妇人和半大小子也被叫了过去帮忙。

如果忽略村里一片片焦黑的废墟,小石村似乎在这冬日里一下子就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每天干完活的时候,大量的纸币作为工分凭证发了下去。

刚开始几天,拿到工分的村民们,大多还是选择将工分兑换成粮食和铜板。

只是没几天这些人就后悔了。

他们现在可没有自己的房子,要么住在地窖里,要么就是几家人一起借住在一间工坊里,相比起小小的几张纸片,粮食和铜钱保管起来非常不方便,还得特意安排家里人守着。

于是,仅仅过去三四天时间,用工分兑换粮食和现钱的人越来越少,大家几乎一致的选择了将工分攒起来,以后再使用。

就连干活的工匠,也有人想要留一些工分在手里。

蒙家杂货铺东西,他们也是看得眼馋。

蒙小华为了促进村里人接受工分这个新事物,直接将杂货铺里东西,对使用工分购买都给予了九五折优惠。

所以,本着能省就省得原则,工匠们也毫不意外的加入了接受工分作为报酬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