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学术风暴(第3页)
……
学生宿舍的公共休息区里,夜晚的讨论常常持续到很晚。
几个不同专业的同学围坐在沙发上,中间的茶几上散落着笔记本和打印的资料。
“嘿,别说,周教授这四法还真管用。”一个刚洗完澡、头发还湿漉漉的男生一边擦着头发一边对同伴说,“我试着校了一小段古籍,按照他这个步骤来,清晰多了!以前总觉得校勘高深莫测,现在好像摸到点门道。”
他的同伴从电脑前抬起头,推了推眼镜:“所以人家二十二岁就当教授了。不过这方法确实好,步骤明确,层层推进,比光讲理论实用多了。我们哲学系处理古典文献时,这套方法也能用上。”
另一个正在泡茶的男生插话道:“最难得的是系统性。对校找异同,本校寻内证,他校求旁证,理校做决断。环环相扣,真是精妙!我这周试着用这套方法做训诂学作业,效率高多了。”
……
线上论坛的风向也开始悄然转变。
那个热帖《理性讨论,如何向我的高数老师解释“楼外的蒹葭”?》下面,出现了新的回帖:
“歪个楼,只有我一个人去查了周教授讲的‘校勘四法’吗?作为历史系狗,表示惊为天人!这方法论太清晰了!感觉以后处理史料更有抓手了!(虽然我还是不敢逃高数课去看蒹葭)”
楼下迅速跟帖:
“中文系同感!以前校勘就是凭感觉和老师零散的经验教,现在突然有了系统地图!”
“弱弱问一句,其他学院的能去旁听吗?单纯想学方法,不要逃课机会……”
“同求旁听+1!这已经不是文献学了,这是方法论神课啊!”
甚至有人开始尝试“活学活用”:
“根据‘他校法’,我查了《诗经》原始出处和周教授其他作品,我认为‘蒹葭’在此处的象征意义,更偏向《诗经》本源的对美好事物的追寻,而非狭义爱情。[附引用文献截图]”
楼下回复:“大佬666,这就用上了?”
再楼下:“完了,卷起来了,连追星都要考据了……”
……
一张新的表情包开始流传:
一个火柴人对着浩如烟海的古籍堆发愁,配文“以前:这咋搞?”。
另一边火柴人手持写着“校勘四法”的宝剑,劈开书山,配文“现在:四法在手,天下我有!”
……
最新一期的《京大学术》上,更是刊登了一篇题为《校勘学的范式革新:评周硕教授‘校勘四法’》的文章,详细分析了这套方法论的学术价值:
“周硕教授总结的校勘四法,不仅是一套操作方法,更是一种学术思维的革新。它将传统的校勘经验上升为可传授、可验证的科学方法,为古籍整理工作提供了系统指导……”
从“蒹葭月亮”的浪漫约定,到“校勘四法”的学术风暴,周硕的第一堂课在京大掀起的远不止是话题热潮,更是一场学术方法的革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未名湖畔,一种新的学术风尚正在形成:既保有文人式的浪漫与通达,又秉持着严谨系统的研究方法。
而这,或许正是周硕最想传递给学生们的。
在追求“楼外蒹葭”的诗意时,不忘“校勘四法”的严谨;在沉浸古籍考据之时,亦不忘抬头看看“傍晚的月亮”。
-----------------
周硕上开学第一节导论课的时候,曹乐并没有去旁听。
虽然他的导师发了话,让他们都去旁听,从中寻找毕业论文的灵感。
但曹乐有着自己的想法。
在曹乐看来,大部分老师开学的第一节课,肯定是要让学生们自我介绍,互相认识的。
曹乐自认为比周硕大了两届,而如今周硕已经开始任教了,自己还在读研三,自我介绍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尴尬。
因此,曹乐打算周硕第二节课之后,再去旁听。
没想到周硕根本就没有让学生们自我介绍,也没有点名。
反正以周硕的记忆力,用不着学生们自我介绍,他只需要随便点两次名,就可以记住这些学生。
经过一周的发酵,曹乐当然也从各种各样的群里,以及校园论坛里,得知了周硕在文献学的第一课里,就提出了全新的校勘四法理论。
还有“蒹葭与月亮”的网络名句。
曹乐肠子都要悔青了!
这简直就是因小失大!
就算点名又怎么了?
尴尬一下难道会死吗?
为了区区这点小小的面子,居然错过了这么重要的场面!
曹乐痛定思痛,发誓第二节课一定不能再错过了。
第二周的星期一,早上七点,曹乐就来到了教室,打算占一个前排的位置。
而当曹乐来到教室之后,却看到许多学生居然比他还快,早早的就已经坐在座位上等待上课了。
甚至还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已经坐在了前排的位置上,正聚精会神的看着书。
曹乐:“……”
曹乐站在教室门口,一时竟有些恍惚。
晨光透过走廊的玻璃窗,为那几位老教授的白发镀上了层金边。
他认得其中一位是历史系的泰斗张老先生,平日里只在博士生答辩时才会现身;另一位则是中文系的古籍研究所所长,据说校图书馆的善本库房钥匙就挂在他腰间。
这样的的大佬也要来旁听周硕的课吗?
校勘四法,真的这么牛逼?
曹乐感觉自己有点晕乎乎的,前排的位置已经完全被占据,就连他最喜欢的靠中间的位置,也被占得一个不剩。
曹乐只好找了一个后排的位置坐下。
心中甚至有些庆幸,自己来得够早。
否则,他要是再晚一刻钟来,只怕就真的抢不到座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