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三(第2页)
先说中央政权,魏公国尚书令有两个人,荆州人刘先,颍川人荀攸。刘先在中原背景不深岁数也大就是个摆设;
荀攸没掌握过重要权柄,算是个智囊型角色,有事找你出主意,没事哪凉快哪待着去,坦白说就是看在故去的荀彧面子上安排个位置。
尚书台从没有过两个尚书令,一个外来的老人家和一个倒台派系的孑孓作尚书令,这么安排只能说明一件事,尚书台的权利不在尚书令。
接着往下看就明朗起来,尚书仆射是寒门出身的凉茂,其余尚书共有七个人,其中毛介、徐奕、何夔加上一个遥领的张既,四个尚书都出身寒门。
留给高门的有三个坑,杜畿和人还在河东作太守;常林出身河内常氏,尚书是挂职人在平原郡上班,这二位和张既一样同属于遥领。
剩下一个河北人崔琰,问题就在崔琰是河北人。曹操和河北士族貌合神离不是秘密,崔琰属于被打压人员,为河北士族做点事情天下高门有意见,为天下高门搞利益人家还未必领情,孤掌难鸣他做什么都要被寒门针对,他太难了。
中央权力就像高楼上层,而地方政权可以看作高楼底层,没有底层支撑上层再壮美也是空中楼阁名不副实。说完魏国的中央政权再看地方政权,魏公国辖魏郡、河东、中山、河内、赵郡、常山、安平、甘陵、平原、巨鹿总共十个郡。
首当其冲就是魏郡太守王朗,他是什么出身代表哪方利益不用多说。河东太守杜畿出身关中名门;中山太守是王允的侄子王凌;河内太守张范与赵郡太守张承都是河内郡士族,和司马氏往来密切交情深厚。
小主,
安平太守王人宰公出身可了不得,王人是复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裔,东周大夫姬子突,他家延续八百年始终是高门望族;
常山太守胡质是名士胡敏的儿子,和寒门蒋济关系不错,还是蒋济推荐胡质做官。别天真的以为他会心向寒门,蒋济不卖好胡质也一样做官,况且人家还有个更好的交情朱绩,九江朱氏祖上官至司隶校尉,顺帝时期还出过司徒,妥妥的淮南高门。
平原太守是常林,身为魏公国尚书却不在邺城坐班,常年待在平原主持政务。常林属于河内常氏的旁支,少时家境贫寒贫,很多人以为他是寒门一派。请不要忽略一个事实,他是司马朗的温县乡党,两人还是至交好友。
甘陵太守司马芝出身河内温县,和司马懿兄弟是远亲。家境不富裕早年还逃过难,说他是高门应该谈不上。
但是,俗话说得好,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毕竟是亲戚,司马芝发达之后和本家走的很近。只能说他是寒门和士族之间的缓冲、润滑剂的角色更大一些。
寒门领袖董昭遥领巨鹿太守,他是曹操的重要谋臣,不可能让他分心管理地方政务。八个郡都掌控在高门手里,甘陵郡态度中立表现暧昧;总算轮到寒门还是遥领,表面大于实际说是面子工程一点不为过。
自从汉末动乱以来,寒门第一次做主中央权柄掌控话语权;高门把持地方,有兵权还可以暗中积累财税。综合以上有人说这是相互妥协的结果,高门寒门各取所需,相互让步,达成罕见的平衡状态。
但我魏翱要提荀彧刚死这个事实,曹操如此安排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高门始终把持地方政权,突然将中央政权交给寒门,寒门很可能利用中央政权介入地方事务。曹操是在人为制造危机,给高门施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