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江月年年望相似 四(第3页)

 河内人以司马氏为首,司马防和杨彪是合作伙伴,也是杨彪最强的竞争对手,杨彪倒台司马氏马上接替成为士族领袖。弘农杨氏紧紧依靠皇权却得不到保护,司马家吸取教训,选择隐藏在军阀背后纵横捭阖。

 司马氏选择的是张扬,张扬并不强甚至没什么存在感,坐拥富庶的河内郡等于稚子怀金行于闹事,然而直到他死亡,身边两个大佬袁绍和曹操都没有吞并他的意思。这在军阀混战时期很怪异。

 有人说河内是袁曹两方的缓冲区,去看地图就清楚,从河内郡出兵对邺城威胁很大,袁绍拿下它才能称作缓冲区。可是袁绍一直没动,高干想动过,结果袁绍及时下令阻止。舔脸说一句,这背后的原因知道的人不多。

 司马氏的威望和弘农杨氏没法比,就因为没有达到弘农杨氏的体量,需要时间和空间暗中发展实力。袁绍太强,找他合作未必是最佳选择,所以表面上授意张扬投靠袁绍,暗地里司马防和门生曹操搭伙,司马家两边不得罪两边要好处。

 反正司马家铁了心不出头,和谁都是合作关系,谁执掌天下都没有必要和他家分出死活。若不是张扬内部出现动乱,曹操和袁绍都没有拿下河内的欲望。官渡之战后,曹操打河北面临很大困难也没说从河内出兵策应。

 所以说不是因为地理条件,利益纠葛才是河内郡作为缓冲的意义。您记得怎么从天井关出来的吧?放眼天下只有你刘琰敢在河内郡扬言屠城,估计屠了也就屠了,司马家不会有一句怨言,天大的面子就暗爽吧。

 袁绍打赢曹操才是第一步,要坐稳天下少不得与司马氏合作。得一个杨俊不光开罪司马氏,也坏了士族之间的默契。袁绍自身就是士族一员,得了天下之后至少是豫州领袖,甚至有机会重新执掌天下士族牛耳。他不会违反对自身有利的规矩,杨俊敢去投奔河北,袁绍就能砍掉他的脑袋送还司马氏。

 杨俊没沮丧多久,危局就发生了戏剧性转圜。曹操任命同样是仇敌,也是边让的好友魏种担任河内太守。这件事的过程和背景您很了解,我不用再多废话,就说杨俊会不会惊喜,会不会重燃希望?

 和洽踩刘表,投曹操,身居高位凭的是名声,杨俊想出头也要提高名声。他听到的王象的遭遇立刻出发,这次投资做的极为漂亮,不管王象今后成名与否杨俊都算声名鹊起。

 同时也能证明杨俊此前没有帮助底层不是少不更事,手腕不是一两年时间就能掌握,他首次出手就看得出比和洽高到不知哪里去。高就高在得到之后并未抓住王象不放,把这个天赐良机拱手献给天下高门,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