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铜币“当壹”(第3页)
桌子上放着一大筐己经处理好的铜钱,熊洪甚至都能感受到它上面的余温。
他捏过一枚,放在手上仔细地观察着。
整体上看来,首径3厘米不到的铜钱,入手还是有些分量的,因为厚度也差不多在2毫米多一些,并且整体浇筑,中间也没有“方孔”。整个铜钱采用“铜七锡三”的青铜比例进行浇铸,既保证了铜钱的美观,也能保证其耐磨性。
这一枚铜钱,差不多有6、7克左右的重量。正面刻着熊部落的暴熊图案,背面则在正中写着“当壹”两个字,文字边缘靠近外面的地方,还用一圈粟穗的图案用作装饰。
“一斤青铜液,差不多能浇铸一棵摇钱树,也就是70多枚铜钱,”熊山继续介绍,“目前我们的模具数量只有十套,叠铸法只能同时浇铸两组,还需要继续制作模具。”
“再做两套就够了,如果按照这个产量来算的话,一组模具一天也差不多能做五千枚铜币出来,西套就是两万枚,对现在的部落来说,应该是够用了。”
熊洪并没有同意熊山加大模具制作的想法,因为这些铜钱,是需要后面有真实的粟籽作为“锚点”的。
况且对部落现在的交易规模来说,只是用于内部流通,应该也用不到那么多,有个几万枚就差不多了,毕竟私有化的推进还停留在纸面上,很多配套的规则还没有完全定下来。
“这个‘当壹’又是什么意思?”
熊大拿着一枚铜钱,看着上面刻着清晰的文字,疑惑地问道。
“当壹,就是代表这一枚铜钱,能换一斤粟籽。”
熊木回道,“因为现在大部分部落都接受,用粟籽作为交换的中间物,所以我们这些铜钱,为了方便交换,也做成了与粟籽挂钩。”
“意思就是说,别人拿着这一个铜钱,就能从我们手里换一斤粟籽吗?”
“没错,这些铜钱既然要交到其他部落手里,从他们手里换兽皮、猎物什么的,那在他们用铜钱来交换我们的物资时,也要给他们这些物资,只有这样,铜钱才能被大家所接受。”
熊洪点点头,看了一眼熊木,没想到他倒是对货币的概念理解的比较透彻,货币本身不仅需要具有三种基本职能,它的使用还需要部落的信誉作为担保,不能学后世明朝的纸币,政府用它来换银两,别人却不能向政府换物资。
“为了保证铜钱与粟籽之间交换比例的稳定,从现在开始,任何村子和部落,都不得私自铸造这种铜钱,只能由熊部落的冶炼坊有这个资格。”
熊洪当然明白,掌握货币的铸造权意味着什么。
为了保证这个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部落手里,从一开始就规定好相应的规则,是比较稳妥的方式。
“货币战争”的威力不容小觑,可以从源头“消灭”掉一个部落,有了货币,熊部落用于“掠夺”其他部落的手段,又多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