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部落生存记我只想铲屎

第525章 “碰”面(第2页)


 其中经线主要是提供布匹的抗拉能力,而纬线则是保证布匹柔软,故而用于纺织的经线和纬线,所需要的捻数也是不一样的。


 在熊部落的纺织坊,经线的捻数通常控制在800-1000捻左右,而纬线差不多只有400-600捻。


 其次,将绩过的线进行纺纱,还可以让线的粗细更加均匀,并且通过手工或者纺车,可以将这些线进行拉伸拉细。


 部落现在的纺纱,就是将三根或者五根绩好的线,通过脚踏式纺车,带动飞轮旋转,从而带动纺锭快速旋转,并且在旋转的过程中,机械可以自动加捻,将几根线并到一起。


 因为摆脱了手工制作的低效低质量,纺车所纺出来的线,均匀且坚韧,而且柔软程度也适合制衣。


 纺纱的第三个目标,就是保证纺织过后的麻布不会“遇水则散”,因为有上千次的捻度,故而麻布整体的质量也很不错,放到水中浸泡、搓洗、捶打都不会让麻布损坏。


 当然,不同股数的纤维,所制作出来的麻线粗细也不会相同,正常情况下,熊部落现在产出的布匹,每厘米有经线25-35根,根据冬衣和夏衣的不同,所用的经线数量也不同。


 而更高密度的经线,自然代表着布料的质量更好。


 更高数量或者密度的经线,也是熊部落纺织坊最近研究和改进的方向之一。


 熊部落的纺织工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使用脚踏式纺车之前,所织出来的布,差不多每厘米只有经线15-20根,而现在用到了脚踏式纺车,差不多能达到30根左右,而且加捻的数量,也要高出很多。


 熊洪倒是听过之前有什么“英支”的纺织概念,但当初他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又对纺织不感兴趣,故而对这些东西,并不是很了解。


 不过这些年带着熊部落从无到有发展纺织,一些基本的理论就算不熟悉,也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得到了验证,反过来又促进纺织理论的进步。


 这可能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吧。


 “这样来做的话,绩线的线团,每天能产出多少?”


 熊洪看着绩线坊坐满了绩线的族人,差不多一个房间里有二十几个人,不由地向旁边的熊角问道。


 “一个熟练的族人,差不多能绩出来三四两的线团,也差不多就是三到四个左右,”熊角指了指一个绩线族人脚边的竹筐,“这些绩好的线团,他们差不多都知道有多大,所以整体的长度也差不了多少,用来纺纱也不用太担心。”


 “嗯,这样看来,这个工序虽然生产慢了一些,但还是给后续的工作省去了不少的时间。”


 “不错,要不是绩线坊这里,纺线坊那里还需要不断地去接线头,自然速度也快不起来。”


 熊洪点点头,纺织坊的工艺生产流程就像是一台紧密的仪器,需要互相之间配合,否则很容易就会出现互相干扰、降低生产速度和质量的事情。


 “好了,这里就看到这里吧,我找熊杰,再去聊一聊。”


 事实上找到熊杰也没什么好聊的了,毕竟具体的进度情况就摆在这里,绩线上,熊洪和熊杰等人都没有什么头绪,只能先让纺织坊保持现有的生产流程,以后再进行改变吧。


 熊杰郁闷地回到了明观院,向熊木报告之后,便走出明观院,趁着天还完全没有黑透,随意地走在门前的横街上,倒也不急于立马回到宿舍去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