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迅速壮大(第2页)

 这个消息放出去,全浔州的村子都跃跃欲试。 

 岭南不富裕,能有多赚钱的机会大家都想试,现在是农闲时期,种不了棉花,但是却可以榨桐油。 

 有的村子试着将现有的桐油拉去黑匪山卖,没想到卖得了很好的价钱。 

 别的村子一听,都开始榨桐油了。 

 甚至浔州以外,横州、宾州的少数百姓听说了,也把桐油和棉花运来白云县卖。 

 良民村不用自己大量榨桐油,节省出的人力又可以扩大生产。 

 正好山脚处的新屋建好了一些,制墨的工坊干脆从山顶迁移到了山脚附近的一块平地,空间大,又方便运输。 

 棉纺作坊挪到了另一侧山脚,向西延伸。 

 两边山脚各连接另一座山,以后若要再延伸扩张也有充足空间。 

 有些农民和村妇不会榨桐油,但有干活的力气,便到黑匪山来做短工,挣点工钱过个好年。 

 他们不用上山进村,只需要在山脚的作坊劳作便可以。 

 郝仁兑现了之前给新村民的承诺,村里产业做大了,有了更多利润就会发工钱。 

 无论是村民还是外来做短工的人,一律按天计算工钱,还包每天的伙食住宿。 

 只不过短工只能临时挤在大通铺,幸福指数没有村民高。 

 良民村的村民有自己的小屋,还能做三休一,识字学功夫;短工只能做工、吃饭、睡觉、赚钱。 

 可即使这样,短工们也很高兴了。 

 因为不用日晒雨淋,不用花钱吃住,而且吃的饭食量足,每天都能尝到荤腥,比去县里小铺子做工做学徒好多了。 

 有人刚开始只是自己一个人来。 

 没过几天,就赶紧托人捎口信,让家里的妻儿也都来做短工,这好事晚了可就没了。 

 大多数人都打算做完短工就带着钱回家过年,等明年农闲的时候再来做工。 

 可也有的人动了长期留下来做工的念头。 

 不是每个人回家都有良田可种。 

 有些人本就为生计发愁,若能留下来长期做工,一年下来的收入未必比种田差。 

 而且这里黑匪山这一带治安好,村民们都很厉害会功夫,山上山下日日有巡逻队,一般的鼠恶之辈根本不敢来闹乱子。 

 于是,有些外来人口就在山脚附近、山道两侧自己盖房子,想要安顿下来。 

 郝村长对此表示支持: 

 “虽然不是我们的村民,但是我们乐见长期做工的人在山下附近安顿,若生活上遇到什么难处,我们也可伸手帮一把。” 

 就这样,一些工人自己在路边盖了简易的小屋子住进去,有的甚至还在屋子门口摆了小摊子卖点杂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