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太嚣张了哦


 众多文人受此影响,纷纷弃文从武。 

 他们或投奔各地节度使,或投身长安中央军。 

 渴望在沙场上挥洒热血,博取功名。 

 李白亦不例外,他心中一直怀揣着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想要在仕途上闯出一片天地。 

 他曾想在政治上寻得一条出路,那便是边塞。 

 据一些史书所载,在天宝十一载的时候。 

 他曾想去安禄山那边投军。 

 只可惜当他去到河北,察觉到安禄山有谋反之意。 

 大惊失色之下,赶忙逃离了那是非之地。 

 如今,他想去长安看看杨昢。 

 若有可能,便投身其麾下。 

 况且去往长安的途中还会路过四川。 

 顺便还能探望一下长安的好友,如杜甫,还有高适。 

 遥想当年,在天宝三载(744 年)。 

 他与高适、杜甫在洛阳三人畅游理想,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 

 皆为国家的隐患而忧心忡忡。 

 李白喃喃自语:“不知子美与达夫如今可好,此次前去,定要与他们畅叙一番” 

 至于那些所谓被李隆基赶出长安后不能回长安的传言。 

 他心中自是不屑一顾。 

 在他看来,一个堂堂大唐皇帝。 

 怎会惧怕一个诗人回一次长安? 

 大唐上下,许多文人诗人皆与李白有着相同的想法。 

 他们被杨昢的事迹所激励,被那首诗所鼓舞。 

 纷纷踏上了前往长安的征程。 

 一时间,历史的长河仿佛因杨昢而泛起了新的涟漪。 

 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动荡与变化。 

 当日从皇宫返回后。 

 次日清晨,他便携带着圣旨任命。 

 满怀壮志地前往长安的南衙卫军营。 

 一路上,他身姿挺拔,步伐坚定,眼神中透着一股坚毅与自信。 

 他将要开始培养猛将了! 

 一到军营,他便径直找到了王天运将军。 

 两人相见,相互拱手行礼。 

 杨昢率先开口:“王将军,今日起,你我便要为征战南诏齐心协力” 

 王天运点头应道:“杨将军所言极是,末将定当全力以赴” 

 随后,他们迅速召集了准备攻打南诏的两万中央军。 

 此时的长安,虽仍有十几万中央军。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士兵大多是天宝年间陆续招募的,素质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