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驻柬“un”生活
第16章驻柬“un”生活
《丹麦日报》记者麦蒂·赫姆女士在采访中,久久注视着山东籍战士郑继鹏床头挂着的一幅照片,问:“毛主席?”
“yes(是)”,小郑站起来很有礼貌地回答。
记者似乎从这幅照片上看到了中国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无比崇敬,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珍贵镜头。
金边,喷有“un”标志丶挂着毛主席丶周总理照片的北京吉普车丶东风牌大卡车出现在诺罗敦大道和莫尼旺大街;佩带五星红旗臂章和联合国徽章的黄皮肤丶黑头发丶黑眼珠的中国军人出没於街头巷尾。哪里出现中国军人,哪里就会出现成堆的柬埔寨华侨,他们围住中国军人问这问那。
柬埔寨的华人,对中国军人格外亲切。有人打听到中国工程兵大队的驻地后,一再把蔬菜丶肉食等送给中国军人;有人得知工程兵大队有病号,便送去新鲜的水果;当中国军人在市场购买物品时,金边的华人会主动上前做翻译;当中国军人在野外施工或行军时,村民们给他们捧来椰子水,递上一串串香蕉……
中国工程兵大队从国内带来五口“大铁锅”,收看国内卫星电视和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丰富官兵的业馀文化生活。自办报纸《中国军人》《八一蓝盔》(第二批),及时传达总部首长和各级领导对大队的指示和关怀,如实反映全体官兵的精神风貌。大队自办报纸的消息不胫而走,竟有多位中国观察员和从国内来柬采访的新闻记者上门索要这份小报。大队长开玩笑地对总编辑葛春涛说:“你可得把原版保存好啊!人家都开始当文物收集了!将来要值大价钱的!”葛春涛腼腆地笑了。
天气炎热,水自然成了宝贝。通常每人每天至少喝6公升水,多时可达10公升。大队每人配发一只红色塑料水桶,每晚7点钟净水车放一次水,这一桶水即成了第二天的洗漱和洗澡用水。大队带去一辆具有“三防”性能的净水车,生活用水是经过净水车过滤三次而成,均可达到国际三级饮用水标准。
每次谈及“水”,大队长李金勇颇有一番感慨在心头。
到了柬埔寨喝不上水,这是中国工程兵大队中很多人始料不及的。
好在李金勇早有预料。
先遣队临上飞机赴柬的前一天,李金勇反覆过滤似的思量:大部队早已乘火车出发完毕,现在先遣队最后离开营区,准备工作还有什么挂一漏万的地方,全要在这一天弥补才行。
突然他想起一件事,立刻吩咐作战科长杨再联:
“上街买15个大塑料桶,明天灌满水装上飞机。”
飞机装载。30人的先遣队往2架大型运输机里装进指挥车丶电台车,装进罐头丶压缩干粮……没有地方装水了。
“挤一挤,能装多少装多少。”
李金勇坚持着硬往机舱里装进了10桶水。机场上,空军的官兵感到不理解。先遣队的士兵也满脸疑惑,心里纳闷。他们在参加出国教育时,就知道了柬埔寨的天文地理。柬埔寨是一个多河流湖泊的国家,湄公河在柬境内长约500公里,可通航4,000吨以下的轮船。洞里萨河长140公里,全年可通行吃水1.5米以下的轮船。这两条主要河流正好在金边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