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禅化的内丹法(第3页)

他缓缓闭眼,眼前顿时黑了下来,但瞬间又是白茫茫一片,那是太渊再用心神感知。

脑海中不断闪过道义真言,宛如一个个解读天地奥秘的神纹,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又形成新的火花,那是智慧的花火。

紫清真人白玉蟾主张“道融于心,心融于道也;心外无别道,道外无别物也。”

反对通过登山涉水、弃子抛妻、断荤戒酒来学道。

他认为“辟谷清斋,都是胡为,位道远矣。”

白玉蟾所谓“道融于心”指的就是“道”与“心”化为一体,他阐述道心相融,实际上是要强调发挥心能、从性地上下功夫的重要意义。

太渊觉得此法稍近禅——为禅化的内丹法。

禅宗号曰‘安身立命处’,道家号曰‘金丹’,其实一也。

把禅宗的“安身立命”与道家的“金丹”看作“一”,这体现了交融“道”“禅”的思路。

白玉蟾的论述与六祖慧能所言“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的思维方式颇为相似。

白玉蟾强调“道”的至高无上地位,认为“道”是不受任何事物的钳制、不为任何事物所化的永恒本体:“此道之在天下,不容以物物,不容以化化。”

道融于心,心融于道也。心外无别道,道外无别物也。这种理论与禅宗南宗“心即理”的理论惊人地相似。

按照太渊自己的理解,为: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但白玉蟾关于心道关系的论述更为深刻具体:“道此道以脉此心,心此心而髓此道。吾亦不知孰为道,孰为心也。

但见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似物非物,似象非象,以耳听之则眼闻,以眼视之则耳见。吾恐此而名之曰阴阳之髓,混沌之精,虚空之根,太极之蒂也。”

在这里,修炼者的“心”与本体的“道”融为一体,难分彼此,而在常态下耳目等感官的分工作用亦在这恍惚杳冥中消融,但有那“似物非物,似象非象”的体验。

道”和“心”至大至广,难以言语描述。

“道之大,不可得而形容,若形容,此道则空寂虚无、妙湛渊默也。心之广,不可得而比喻,若比喻,此心则清静灵明、冲和温粹也。”

通过心性修炼,修炼主体获得高度的心理调控能力,从而达到“清静灵明、冲和温粹”的状态,方能与大道为一,体悟那“空寂虚无、妙湛渊默”的大道。

太渊这边已经深深沉醉在感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