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男儿膝下有黄金!大汉最强代言人(第2页)
皇子自称是“朕”,嬴政自称“朕”也有“政”的意思,后面皇帝叫着不膈应?
一句话,秦始皇牛皮!
汉文帝刘恒弃用黑色,先改用黄色;后该有服红色,缘于刘恒认为大汉王朝应“协于火德”。
“黄袍”的流行始于隋唐时期,由于当时崇尚“以黄为贵”,“黄袍”成为帝王的专用衣着,而“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则始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
现在是大汉朝,皇帝还是穿红衣金镶边。
“臣,张幕,拜见陛下!”
张幕对刘协作揖行礼。
见到这一幕,蔡邕眉头一皱。
他嘴巴动了动想说什么,但最后并没有说出口。
张幕注意到了蔡邕的表现,却当做没有看见。
他知道蔡邕要说什么。
无非就是跪拜。
这跪拜起源于跪姿,最开始并不代表着卑贱和身份低下,只是人们一种坐姿的衍生,这和当今生活环境与人们生活习惯有关系。
如现在,人们还没发明出凳子和椅子,吃饭时站着吃又不方便,所以都是跪坐在桌案前,也就是两膝及地,让臀部落座在脚后跟上。
而跪拜,是根据跪姿顺理成章产生的礼仪。
如迎宾宴客,主人家在酒席上与人畅谈甚欢,但免不了有恭送客人或者感谢客人的时候,因此人们发明出了“拜”,也就是跪坐着俯下身子,向着客人的方向伏地致礼。
这是一种尊重,主要还是为了偷懒。
这个时候,跪拜的阶级寓示性并没有那么强烈,如果同辈相交,很多时候会互相跪拜。
一直到椅子等高座坐具被发明,“坐”和“跪”的含义逐渐被分开,并在上层人士引导下了,成了社会阶级分化的标志的。
而在此之前,“跪拜”是礼,是古人们使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礼仪!
商周时期,因为种种原因,礼乐制度应运而生,周公兴制礼乐,以划分贵族与平民的区别,在著名的儒家经典《三礼》中,记载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礼仪标尺。
孔子,是这种礼仪规则的最大拥护者。
后面儒家也是一脉相承。
有许多人知道“三叩九拜”,这乃是来自《周礼·春官·大祝》。
三跪九拜,每一拜都有明确规定,其中有“稽首”、“顿首”、“空首”三拜为正拜,后六拜是正拜衍生产物。
正拜有明确阶级划分,不同礼仪场合需要用到不同拜法,比如祭祀天地神明时,用“稽首”,地位下者拜上者,如臣下拜君王、子孙拜父祖、学生拜老师,也应拜以“稽首”。
稽首,即双膝跪地,拜头至地,长伏后起。
同辈之间,用“顿首”,即前面提到坐具还没有被发明时,跪坐衍生的一种送别方式,是同辈人互相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