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革命无处安放的三心二意

第七十二章 目标大宛(第2页)

 疏勒城内外,炊烟袅袅,汉语、胡语交织,一片生机勃勃。这生机之下,是三千汉军将士三年来的辛勤耕耘,是将数百年来西域旧秩序彻底重塑的磅礴力量。张辽的威名,不再仅仅建立在逍遥津的赫赫武功之上,更深深地镌刻在了这片被他用另一种方式征服的土地和人心之中。

 征西将军府,原疏勒王宫的正殿,烛火通明,将张辽、太史慈、庞统等一干核心文武的身影拉长,投在绘有西域山川的巨幅皮质地图上。气氛凝重而炽热,如同炉中即将锻打成型的利刃。

 庞统手持细长木杆,点在疏勒城的位置,缓缓向西北移动,最终落在一片被标注为“大宛国”的区域。 “大宛,”庞统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其国六万户,三十万众,胜兵六万。其军以希腊遗风之重装步兵为核心,辅以轻重骑兵。然其战术呆板,依方阵决胜,乏穿插迂回之变通。其王,婆落那·虎利,非绝对独裁,上有贵族议事会掣肘,下有七十余城邑邑长自治,政出多门,此其弱一也。” 木杆又点向大宛周边:“其国昔为贵霜之犬马,今贵霜衰微,方得自立。与乌孙有贸易往来,然乌孙自身内部纷争不断,援助必然有限。与吾大汉,旧有贰师将军之怨,今无藩属之谊,关系冷淡,此其弱二也。” 最后,木杆重重点在疏勒与大宛之间那片高耸的山脉——“葱岭,帕米尔高原。天险阻隔,彼必以为吾大军难以飞渡,疏于防范,此其弱三也。”

 许攸捋着稀疏的胡须,接口道:“然其强亦不可忽。六万胜兵,重甲坚矛,若据城而守或结阵平原,实难轻取。且其国盛产良马,骑兵虽战术不精,但数量颇众。我军满打满算,三万余众,远征疲惫,补给线越长越险,此为彼之强,我之弱也。”

 太史慈抱臂而立,虎目精光闪烁:“重步兵?某在江东时,亦曾与仿效希腊战法之山越部族交战。方阵虽严,却失之笨重。若有精锐骑兵袭其两翼、后阵,或以强弓硬弩远距离挫其锐气,破之不难!其骑兵,土鸡瓦犬耳,可一鼓而破之!”

 管亥嗡声道:“俺老管就喜欢啃硬骨头!重步兵?正好试试某新磨的陌刀利不利!”周仓亦是点头,眼中充满战意。

 褚燕(张燕)则更显沉稳:“将军,统军师所言极是。大宛城邑分散,正如一盘散沙。我可效仿昔日在中原与官军周旋之法,不以攻克坚城为首要,而以精锐部队,高速机动,逐个拔除其外围城邑,剪其羽翼,断其粮源,惑其心神。待其国本动摇,民心惶惶,贵族内斗必起,届时主力再直捣贵山城,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