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侧身避过(第2页)
“孟德派了虎豹骑守在承明殿。” 荀彧忽然说,将一卷泛黄的竹简塞进苏羽怀里,“这是《周官》的孤本,董卓烧洛阳时藏在夹墙里的。你带出去,交给伯符。”
苏羽的指尖触到竹简上温润的包浆,突然明白过来。太学的晨钟不是示警,是荀彧给曹操的信号 —— 告诉那位野心勃勃的丞相,尚书台有人守着,不必分心。而打开密道,不过是为了让他能顺利进城。
“钟鸣的时候,我正在校勘《春秋》。” 荀彧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声音轻得像叹息,“忽然想起年轻时在洛阳,你总说我像头犟驴,认准的道九头牛都拉不回。”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苏羽的青布衫上,“你教伯符下棋时,告诉他,棋要慢慢下,别急着吃子。”
远处传来甲胄摩擦的声响,曹纯的声音在尚书台外响起:“丞相有令,请文若先生移步司空府。”
荀彧拿起案上的玉圭,那是他历任尚书令的信物,边角己经被摩挲得光滑温润。′j\i¨n+g¨w_u\h·o,t¨e~l′.?c?o\m*“告诉孟德,” 他将玉圭抵在额间,声音陡然洪亮,“尚书台的门,我守到了最后一刻。”
苏羽冲出尚书台时,正撞见曹纯带着虎豹骑涌进来。他听见身后传来玉圭碎裂的脆响,像极了当年洛阳太学倒塌时的声音。青布衫在晨风中猎猎作响,怀里的《周官》竹简硌得胸口生疼。
城外的官道上,孙策正带着江东子弟等候。少年勒着马,看见苏羽出来,眼睛亮得像晨星:“先生,我们去哪?”
苏羽翻身上马,回头望了一眼许昌城。太学的方向,晨钟再次响起,这次是卯时三刻,准得不能再准。阳光穿透薄雾,照在尚书台的飞檐上,镀上一层金边。
“回江东。” 他轻声道,吴钩在腰间发出轻响,“教你下棋。”
马蹄声渐远,苏羽怀里的竹简忽然滑落,掉在地上。他弯腰去捡时,看见最末一卷的背面,荀彧用朱砂写了个极小的 “守” 字,墨迹己经干涸,却依旧鲜艳得像火。
旷野上的风带着麦香,苏羽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他和荀彧、曹操在洛阳太学的槐树下分食一个麦饼。那时董卓还没入京,太学生们的诵读声能传到十里外。曹操说他要做征西将军,荀彧说要重兴礼乐,而他只笑说,想教出个能定天下的学生。
“先生,你看!” 孙策忽然指着天边,那里正升起一轮红日,将许昌城的轮廓染成金色。
苏羽勒住缰绳,望着那轮红日久久不语。孙策见他发怔,便也跟着沉默,只是少年人的目光总难掩躁动,手指在马鞍上轻轻叩着,像是在数算归乡的路程。
“伯符可知,” 苏羽忽然开口,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当年洛阳太学的槐树下,也有过这样的日出。”
孙策眼睛一亮:“先生是说,您和曹孟德、荀文若先生那时?” 他自小听惯了中原群雄的故事,此刻听先生说起往事,便觉那些传说中的人物忽然有了血肉。
苏羽颔首,指尖摩挲着怀中竹简边缘。那些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竹片,像是能映出二十年前的光景 —— 曹操那时总爱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袍,却总在谈论兵法时把袖子挥得比谁都高;荀彧则永远是一身素色深衣,连翻书的动作都带着规整的雅气,唯有说到古礼时,眼底才会燃起星火。
“那日曹孟德把麦饼掰成三块,” 苏羽望着远方起伏的麦浪,仿佛又闻到了当年的麦香,“他自己那块总留得最小,却偏要抢文若的半块。文若从不与他争,只是默默把自己的麦饼往我这边推。”
孙策忽然拍了拍马鞍:“这倒像极了我与公瑾!他总爱偷我的酒喝,却在我挨父亲骂时,偷偷把罪责揽过去。” 少年说起周瑜,眉眼间满是亲昵,仿佛那人此刻就坐在身后的马背上。
苏羽闻言轻笑,目光掠过孙策被朝阳染成金色的发梢。这孩子的眼神太像年轻时的孙坚,热烈得像要把周遭的一切都点燃,却又比孙坚多了几分未经世事的澄澈。
正说着,前方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孙策猛地掣出腰间的短戟,警惕地眯起眼睛。苏羽却按住他的手腕,低声道:“是自己人。”
烟尘中渐渐显出一队骑士的身影,为首那人穿着江东兵甲,望见苏羽便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属下周泰,奉吴侯密令在此等候先生。”
孙策惊呼一声:“幼平!你怎么来了?”
周泰抬起头,黝黑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公子离家三月,吴夫人日夜牵挂。况且……”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苏羽,“荆州刘表近来动作频频,吴侯怕路上有失。”
苏羽望着周泰身后二十余名精悍骑士,腰间吴钩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他忽然想起临行前夜,荀彧在尚书台偏厅递给他一封密信,信中只说 “荆襄多瘴疠,江东需猛虎”。那时他还不解,此刻见了周泰带来的人手,才恍然明白荀彧早己料到前路凶险。
“刘表?” 孙策按捺不住性子,“他敢拦我?”
“公子稍安,” 周泰沉声道,“刘表虽未明着异动,但他麾下蒯越近来在江夏集结船队,恐是不怀好意。”
苏羽勒转马头,望向西南方向。那里的天空被云层遮蔽,隐隐透着压抑的灰。他忽然想起建安三年那个深秋,曹操在宛城大败时,荀彧曾连夜修书给他,信中说 “乱世之中,守业更比创业难”。那时他还在徐州陶谦麾下做幕僚,看着信中墨迹,只觉字字都浸着寒意。
“先生,我们走水路还是陆路?” 周泰问道。
苏羽沉吟片刻,指尖叩了叩马鞍:“走涡水。”
涡水自陈留蜿蜒向东,经汝南入淮河,正是回江东的捷径。更重要的是,他记得曹操在涡水沿岸设有粮仓,当年讨伐黄巾时,他曾与曹操在此分兵。那时的曹操还会笑着说 “子羽若肯留下来,我给你建座最大的学馆”,而他只是摇头,说 “我要找的学生不在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