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给我搜!(第3页)
日子一天天过去,筹集资金的过程艰难而缓慢。有些乡绅对教育的意义并不理解,认为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拒绝了陈先生的请求;手工艺品的售卖也并非一帆风顺,销量时好时坏。但他们没有放弃,反而愈挫愈勇。陈先生依旧每日外出,哪怕遭遇再多的闭门羹,他也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地向每一个人讲述学舍的理念和对孩子们的重要性。
就在他们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一个意外的转机出现了。一位曾经在学舍短暂学习过的孩子,后来跟随家人去了远方经商,如今己成为一位颇有成就的商人。他听闻了学舍的困境,深受感动,决定慷慨解囊,资助学舍的扩建工程。有了这笔关键的资金,学舍的扩建终于得以顺利进行。
在扩建的那段日子里,所有人都齐心协力。陈先生亲自监工,确保工程的质量;明远和苏羽也常常放下手中的书本,加入到帮忙搬运材料的队伍中;阿禾则为工人们和师生们准备一日三餐,让大家在辛苦劳作后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学生们也积极
参与,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力所能及地帮忙打扫工地周围的卫生,为大人们递水送毛巾。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新的学舍终于建成。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还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里面摆满了各方捐赠以及陈先生他们多年积攒下来的书籍。新刻的 “笃行” 木牌被郑重地挂在新学舍的门口,与一旁的 “守拙” 木牌相得益彰,它们见证着学舍的成长与变迁。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随着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师资力量变得紧张起来。现有的老师分身乏术,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陈先生意识到,必须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才能让学舍持续发展下去。于是,他和明远、苏羽商量后,决定开设一个教师培训课程,不仅针对学舍内部想要提升教学能力的老师,也面向周边地区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年轻人。
培训课程的筹备工作繁杂琐碎,他们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整理教学资料,还要确定授课的内容和方式。陈先生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亲自编写了一套适合初学者的教学指南,涵盖了各个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要点。明远和苏羽则负责收集整理优秀的教学案例,以便在培训中与大家分享讨论。
培训课程开始后,陈先生他们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白天,他们要给学生们上课,晚上还要为参加培训的老师授课。尽管疲惫不堪,但他们的眼神中始终充满着坚定和热情。在培训过程中,他们发现很多学员虽然有一腔热情,但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在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于是,他们增加了模拟教学的环节,让学员们在实践中锻炼教学能力,同时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学员因为觉得培训太辛苦,或者对教育事业的困难估计不足,产生了退缩的想法。陈先生总是耐心地找他们谈心,分享自己多年来在教育道路上的经历和感悟,鼓励他们坚持下去。他说:“教育之路,本就充满坎坷,但当你看到孩子们因为你的教导而有所收获,那种喜悦是无法言喻的。每一个放弃的念头,都是对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的辜负。” 在他的鼓励下,许多学员重新坚定了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批优秀的教师从这个培训课程中毕业,他们有的留在了学舍,为学舍注入了新的活力;有的则回到自己的家乡,将在这里学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传播开来。学舍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了周边地区教育的一个标杆。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席卷了这个地区,洪水泛滥,许多房屋被冲毁,学舍也未能幸免。洪水过后,学舍一片狼藉,教室的墙壁倒塌,桌椅被冲得七零八落,书籍也浸泡在水中,损失惨重。学生们和老师们望着眼前的景象,悲痛不己,有些孩子甚至忍不住哭了起来。
面对如此巨大的打击,陈先生没有被击倒。他召集大家,坚定地说:“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学舍是我们的心血,更是孩子们希望的寄托。我们要重新把它建起来,而且要建得更好!” 他的话如同强心剂,让大家重新振作起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工作。首先要清理废墟,他们没有专业的设备,只能靠双手一点点地搬运着破碎的砖石和杂物。阿禾则带着一些女老师和学生们,将被洪水浸泡的书籍一本本捞出来,尝试着晾干修复。明远和苏羽西处奔走,寻求外界的援助,他们向周边地区的学校、慈善机构以及曾经受过学舍帮助的人们发出求助信,详细描述了学舍的困境。
幸运的是,他们的求助得到了广泛的回应。周边学校纷纷伸出援手,捐赠了一些教学用品和书籍;慈善机构也送来了资金和物资,帮助他们重建学舍;曾经的学生和家长们得知消息后,也自发组织起来,赶来帮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努力,学舍终于再次重建起来。新的学舍更加坚固,设计也更加合理。在重建后的开学典礼上,陈先生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朝气的面孔,感慨万分。他说:“我们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每一次我们都能重新站起来。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对教育的执着,更是因为大家的齐心协力。学舍就像一颗种子,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它都会顽强地生长,为孩子们遮风挡雨,为他们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