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暗流和裂痕

 督导组的工作在一种表面平静、内里紧绷的状态下展开。邻市局方面按照要求,陆续将刘小斌案的“原始”卷宗材料送到了督导组驻地。数量庞大,装满了几个纸箱。

 许阳和老陈一头扎进了文件堆里。白天查阅纸质档案,晚上对着电脑反复观看有限的审讯录像。工作枯燥且耗费心神,但两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刑警,深知答案就藏在细节中。

 几天下来,许阳的眉头越皱越紧。卷宗做得相当“漂亮”,程序文件齐全,法律文书规范,现场记录看似完整。但正是这种过分的“规范”,反而让许阳心生警惕。太干净了,就像是经过精心校对和整理的剧本。

 “老陈,你看这段。”许阳指着一份早期询问笔录的复印件,“这是小斌一个同事的证言,提到曾听小斌抱怨过公司账目有问题,感觉‘要出事’。但到了后面补充侦查阶段的笔录里,同一个人的证言,关于‘账目问题’的具体描述被模糊化了,变成了‘可能有些误会’。”

 老陈凑过来,对比着看,推了推眼镜:“嗯,痕迹很轻,但措辞的确有微妙变化。还有这几份关于鑫旺公司业务往来的说明,时间点和对不上,像是后期统一口径补的。”

 这些发现无法直接证明什么,却像一根根细刺,扎在许阳的直觉上。他更加仔细地比对不同时间点形成的材料,寻找可能存在的时序逻辑错误和描述矛盾。

 真正的突破,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许阳在反复观看一段对小斌直系领导的审讯录像时,注意到一个极其短暂的画面:当问及小斌是否可能因经济压力铤而走险时,那位领导的眼神下意识地向右下方瞥了一下,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这是典型的紧张和回避微表情。而审讯人员似乎并未深究,很快滑向了下一个问题。

 “这个审讯员,有问题。”许阳对老陈说,“他放过了关键的压力点。”

 与此同时,省厅刑侦总队胡常庸胡总安排的另一路人马,以“了解情况”为由,接触了当地警方的一些相关人员,反馈回来的信息多是官样文章,但也并非全无价值。一位负责内勤的老民警,在非正式场合闲聊时,无意中透露了一句:“当初办这个案子的小张,后来没多久就调去档案科了,挺突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