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干旱(第2页)
尔雅没有再多问,聚会散了之后,她立刻赶回家,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卫辞。
首觉告诉她这次荆州大旱,应该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否则秦妙清不该记这么清楚。
因为像旱灾水灾在现代可能是大新闻,会传的全网皆知。
但在古代,哪个地方旱了,哪个地方淹了,却是年年都有,根本不算什么事。
京中很多夫人压根都不会上心。
不信翻翻地方县志,看看是不是在古代每个地方隔两年就会有旱灾水灾。
甚至都不用隔两年,有的地方一年水灾一年旱灾的接着来。
去年西北还大旱呢,怎么不见秦妙清往
西北卖粮食?很显然她根本不知道。
古代的深宅夫人,没事不会在意这些。
为何秦妙清却偏偏记得这次荆州干旱?
只有一个可能,通过这次荆州干旱,朝中发生了很大很大的事。
大到连秦妙清一个闺中女孩都听说了,且牢牢记下了。
尔雅回到家把荆州旱灾的消息,以及自己的猜测第一时间告诉了卫辞,她希望卫辞能看出点什么。
卫辞在翰林院己经听说了前朝有御史弹劾荆州大旱,地方官员不作为的事。
至于这场旱灾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秦妙清记得这么清楚,过段时间自然就知道了。
皇上很快让户部筹集了一大批粮食,并着人前去赈灾。
赈灾听起来是个苦活,但对某些人来说实则是个美差。
那么大一笔赈灾粮款,稍微动点手段便能赚的盆满钵满。
这次抢到肥差的是太子,朝廷派往荆州的官员自然不会只有太子一人。
跟随太子前去荆州的皆是太子一脉的官员,此行大家都能跟着喝汤。
因此一行人明明是去赈灾,但气势却有意气风发之态。
卫辞看到这一幕觉得很讽刺,荆州大旱,百姓民不聊生。
太子作为储君,心中没有一丝百姓,反而满脑子想着借机贪污一笔钱。
要是叫这样的人坐上储位,将来他爬的越高岂不越遗臭万年?
太子前往荆州赈灾不到三个月,荆州传来消息,荆州的百姓反了!
此消息一出皇上龙颜大怒,朝廷拨了钱粮到荆州,荆州的百姓居然还能造反,太子这灾到底是怎么赈的?实在无能!
荆州百姓反了之后,起义军到处打着劫富济贫抢夺了许多当地贪官富商的家。
就连太子也没能幸免,下榻的地方被起义军攻占了。
太子在心腹的掩护下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匆匆回京,十分狼狈!
皇上看到太子这么凄惨,既愤怒荆州百姓居然如此大胆,又气太子如此不争气,丢了皇家的脸!
当即就要派大军前往荆州消灭叛乱,好在朝中还有清醒的大臣连忙阻止了皇上的想法。
荆州百姓造反是因为他们活不下去了,求个活苦,并不是真的想要推翻大周。
如果皇上立刻派重兵剿匪,先不说军队也要一大笔开支。
最重要的是会把这群不是真心造反的百姓逼上绝路。
让他们不得不倾尽一切反抗朝廷。
因此眼下当务之急是派一个靠谱的人前往荆州收拾烂摊子。
安抚荆州的百姓,施以仁政,给荆州百姓的一条活路。
百姓有了活路,自然而然就会老实下来,朝廷也能不费一兵一卒降伏反贼。
皇上冷静下来后也知道朝臣说得对,但现在问题又来了,要派何人前去荆州?
人人都知眼下荆州是个大烂摊子,上有反贼烧杀抢掠,有性命之危。
下有官员贪腐,百姓民不聊生,一个不好又是一场民怨。
这种情况谁头铁敢往上撞?因此,当皇上询问该派何人前去赈灾时,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了。
看到这个情况皇上心中冷笑,暗骂都是一群废物!一个都指望不上。
但荆州这个情形眼下又不得不派个身份贵重的前去压阵,也是让百姓知道,朝廷没有放弃他们。
就在朝中大臣个个对此事避之不及时,西皇子秦景尧站了出来,他主动请缨前去荆州赈灾。
看到老西站了出来,皇上终于顺了一口气,他的儿子也不全是缩头乌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