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流言(第2页)
此话一出,卫辞垂在身侧的手悄然攥紧,指节泛出青白。
一个阉人也敢在他面前叫嚣“皮肉之苦”。
瑞王为了逼他就范,竟连这点体面都不顾了。
可他面上依旧平静,甚至还微微颔首,语气听不出波澜:
“公公说得是,眼下局势纷乱,是该谨慎些。”
说罢,他没有再犹豫,抬步走向那辆乌木马车。
卫辞不是那种死心眼的人,他眼睛又不瞎。
自然看得见瑞王派来的马车后面还跟着两个腰佩弯刀,浑身杀气的壮汉。
两人在马车后面看似随意站立,手却始终按在刀柄上。
说不定就是瑞王养的 死士,一旦他拒绝,今日恐怕很难脱身。
眼下时局这么乱,卫辞自然自保为上,毕竟命要是没了,一切就都完了。
卫辞神色坦然的上了马车,仿佛真的是去瑞王府喝茶的。
马车里铺着厚厚的锦垫,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檀香,与车外的紧张气氛格格不入。
卫辞刚坐下,就见对面的小几上摆着一盏温好的茶。
茶杯是上等的汝窑瓷,杯沿还印着瑞王府的专属纹章。
“卫阁老倒是识趣。”
车夫扬鞭赶车,马车缓缓动了起来,瑞王的贴身太监坐在对面,脸上堆着笑,话里却带着威胁,
“其实王爷十分看重阁老的才华,不然也不会让杂家亲自来请。
阁老是聪明人,其实您想想,太子年幼,就算真的登基了又能撑多久?
倒不如跟着王爷,日后的好处可少不了。”
卫辞没有接话,只是沉默,实则一直悄悄透过车帘的缝隙找机会,看能不能往外传递消息。
从金水桥到瑞王府,要经过三条主街,其中两条街上有吏部的暗桩。
只要他能传出消息,赵猛的人就能及时接应。
太监见他不说话也不在意,文官嘛,有点傲气是正常的。
更何况卫阁老还不是普通的文人,说他是当今天下读书人的领袖绝不为过。
太监利诱不成,开始威逼:
“阁老要是还犹豫,不妨想想家里的父母妻儿。
京中最近不太平,要是真出点什么事,王爷可不一定能顾得上。”
这话彻底戳中了卫辞的底线,但他依旧没有动怒,只是抬眸看向太监,语气平淡:
“到了王府,本官自然会跟王爷好好商议。”
听到这话太监也没再说什么,只是在心里暗骂卫辞不识抬举,觉得卫辞这是看不起他一个太监。
接下来一路卫辞都没找到好的机会传递消息出去。
他靠在车壁上,闭上眼,脑海中飞速盘算着到了瑞王府该如何与瑞王周旋。
如何才能既稳住对方,先全身而退再说。
马车轱辘轱辘地转着,很快驶进了瑞王府。
府中戒备森严,廊下的侍卫腰间都配着利刃,眼神警惕,显然是早有准备。
瑞王坐在正厅的太师椅上,手里把玩着一枚成色极佳的玉扳指,
见卫辞进来立刻起身相迎,语气热络得有些反常:
“卫阁老来了,快坐!本王仰慕卫阁老已久,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和阁老促膝长谈。”
卫辞没有急着落座,而是先对着瑞王拱手行礼,语气不卑不亢:
“王爷客气了,微臣才疏学浅,实在当不起王爷的仰慕,王爷的话真是折煞微臣了。”
瑞王脸上笑意依旧亲切,语气更是十分温和:
“卫大人这话说得就见外了,你在吏部多年,理清了多少桩积年旧案。
连父皇都赞说,‘吏治清明,离不开卫卿’。
这‘才疏学浅’四个字,若从别人嘴里说出来还罢了。
从大人嘴里说,本王看是卫大人故意折煞本王才对。”
卫辞却道:
“王爷抬举了,臣不过是按律办事,尽本分罢了,不值一提。
能得陛下认可,那是陛下厚爱,也是臣的福气。
倒是王爷曾在京中主持赈灾,百姓们都念着王爷的好呢。”
这话看似恭维,实则是提醒瑞王,你眼下的名声是靠赈灾得来的。
若敢行谋逆之事,那一切好名声就前功尽弃。
瑞王当然明白卫辞的意思,他把玩玉扳指的动作慢了几分:
“百姓的事本王自然放在心上,可眼下有件更要紧的事,本王想跟大人聊聊,大人请先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