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二百七十六)(第3页)

 

汪晓艳注意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正站在小板凳上,熟练地翻炒锅中的肉块,其他孩子则各司其职——有的切配菜,有的控制火候,有的准备调料。

 

“那是陈紫涵同学,四年级少先队中队长,也是我们的小厨师长,家里在开饭店。”林小华指着那个小女孩。

 

王局长深吸一口气:“真香啊!这水平不比饭店差。”

 

“同学们,”林小华提高声音,“县委的汪主任和教育局的王局长来看望大家了,能介绍一下今天做什么菜吗?”

 

陈紫涵抬起头,笑着说:“报告老师,我们今天做的是红烧肉,红烧茄子和家常豆腐。肉是我们自己养的猪,蔬菜也是我们劳动基地种的。”

 

汪晓艳惊讶于小女孩的落落大方:“你们经常做饭吗?”

 

“每周两次。”陈紫涵认真地回答,“我负责教新同学。林校长说,学会做饭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比考100分还重要。”

 

汪晓艳不禁莞尔,转头对林小华说:“林校长,你这教育理念很接地气啊。”

 

林小华正色道:“农村孩子迟早要独立生活,会做饭、会种菜、会养禽畜,这些实实在在的技能能让他们受用一生。”

 

红烧肉出锅了,油亮的肉块泛着诱人的酱红色。林小华让陈紫涵给两位领导各盛了一小盘,又配上了之前炒好的红烧茄子和肉末豆腐。

 

“请领导们品尝指导。”林小华领着两人来到教师餐厅。

 

汪晓艳夹起一块红烧肉送入口中,肉质酥烂,肥而不腻,咸甜适口。

 

“这真是四年级学生做的?”她难以置信地问。

 

林小华笑着点头:“千真万确。除了杀猪,其余都是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

 

王局长边吃边赞叹:“林校长,你们这个模式完全可以推广啊!劳动教育就应该实实在在的。”

 

午餐后,林小华带两位领导参观了学校的其他劳动教育设施——手工坊里学生们在编织竹篮,缝纫室里女孩们学习基础缝补,木工房里男孩们制作简易板凳……

 

“这些作品都会在学校义卖会上出售,所得用于改善教学条件。”林小华解释道。

 

汪晓艳全程认真记录,她发现这所乡村小学虽然硬件条件有限,但教育理念和实践却走在了前列。孩子们脸上洋溢的自信和满足,是城里那些埋头题海的学生所没有的。

 

下午三点,考察接近尾声。汪晓艳把林小华叫到一旁:“林校长,现场会的流程和接待方案准备好了吗?”

 

“都准备好了。”林小华从办公室拿出一份详细的方案,“我们计划让参观团实地观摩劳动课程,品尝学生制作的食品,最后有个简短的汇报会。”

 

夕阳西下,汪晓艳和王局长准备返程。临行前,汪晓艳握着林小华的手说:“林校长,你们的工作很有特色,我相信这次现场会一定会成功。陈市长看到这样实实在在的劳动教育成果,一定会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