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零五)(第2页)

 

第二天一早,这份带着油墨香的社情民意信息就摆在了县委书记文尚武的案头。文书记刚开完早会,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他拿起文件,眉头渐渐皱起。

 

“小刘,把农业局蒋局长叫来。”文书记对秘书说,手指指了指那份社情民意信息,“还有宣传部的刘部长和工商联的王主席,下午三点开个紧急会议。”

 

当天下午的会议上,文书记将林小华的建议逐条分解落实。“农业局必须在两天内摸清全县土豆产量;宣传部安排电视台立即跟进报道;工商联马上策划义卖活动。”文书记的声音铿锵有力,“这不是一般的农产品滞销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农民的生计,必须特事特办!”

 

三天后,全县土豆产量的数据出来了——1.5亿公斤,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与此同时,县电视台的采访车已经跑遍了各个乡镇。晚间新闻里,农民们站在成堆的土豆旁,黝黑的脸上写满焦虑。

 

“我家种了二十亩土豆,往年能卖七八万,今年连两万都卖不上。”一位老农对着镜头说,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搓着一颗土豆上的泥土,“再卖不出去,就只能看着它们烂掉了。”

 

这段画面播出后,县里的热线电话被打爆了。许多市民表示愿意购买“爱心土豆”,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周六清晨,凤凰广场上人头攒动。红色的横幅“西城县爱心土豆义卖活动”在晨风中轻轻摆动。工商联的工作人员早早搭好了摊位,一袋袋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新鲜土豆整齐码放。林小华和政协干部也来到了现场,他卷起袖子,帮着搬运土豆,给土豆过秤。

 

“大家排好队,不要挤!”工商联王主席拿着扩音器维持秩序,“土豆供应充足,保证每个人都能买到。”

 

市民们排起了长队,有提着菜篮子的老太太,有带着孩子的年轻夫妇,还有穿着制服的机关单位采购人员。餐饮企业的代表们更是开着货车前来,一车车地拉走土豆。

 

“给我来五十斤!”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大爷掏出钱包,“我儿子在城里开小饭馆,我让他多用咱们本地的土豆。”

 

“我们学校订两千斤,给孩子们加餐!”一位戴眼镜的女教师递上采购单。

 

林小华站在一旁,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甭提有多开心。他的手机不断响起,是各乡镇负责人发来的好消息——订单越来越多,土豆开始有销路了。

 

义卖活动第二天,情况更加火爆。《安城日报》记者陈明曦带着摄影记者来到现场,镜头捕捉到了感人的一幕幕:西城县美食协会的厨师们现场支起大锅,烹制各种土豆美食,香气四溢;小朋友们手捧热乎乎的土豆饼,吃得满嘴油光;农民代表握着采购商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