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一十七)(第3页)
地里除草的干部们动作渐渐认真起来。张大勇的衬衫后背湿了一大片,他笨拙地挥舞锄头,不小心铲倒了一株玉米苗,慌忙蹲下去扶正。
“不是那样弄的。”旁边一位老人走过来,耐心地示范,“要这样,轻轻提起来,根部培点土……”
围观群众越来越多。两个卖菜回来的妇女站在田埂上小声议论:“这个新书记是动真格的啊。”
“听说他是本地人,知道老百姓的苦。”
“早该这么治治这些官老爷了!”
中午时分,林小华宣布休息。干部们瘫坐在树荫下,个个面色通红,手上起了水泡。老人们端来凉茶,干部们羞愧地接过,连声道谢。
“感觉如何?”林小华问张大勇。
张大勇捧着粗瓷碗,声音沙哑:“林书记,我……我知道错了。我父亲也是农民,可我……”
“下午继续。”林小华拍拍他的肩膀,“记住今天的感觉。”
傍晚收工时,干部们的衣服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老人们感动地拉着他们的手:“明天别来了,太辛苦了……”
“老人家,”林小华大声说,“今后谁要是对来办事的群众态度不好,我就还让他来干活,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围观的群众中爆发出掌声。一个中年汉子高声说:“林书记,这才叫为人民服务!”
回镇政府的路上,18名干部沉默地走着,但眼神已经与早晨不同。张大勇主动走到林小华身边:“林书记,蔬菜基地的事,我想再跟您汇报一下思路……”
一周后,西江镇政府的上班纪律焕然一新。早晨八点,所有干部都已到岗;办事窗口前,工作人员笑脸相迎。来办低保的老李头惊讶地发现,以前要跑三趟的事,这次十分钟就办妥了。
“同志,能不能……给我倒杯水?”老李头试探地问。
“当然可以!”工作人员立刻起身,“您稍等,我马上给您倒。”
一个月后,县政协副主席何仁慧到西江镇考察。走进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看到工作人员热情专业的服务,她惊讶地问随行的刘镇长:“这是……原来的那批人?”
刘仁华笑了:“人还是那些人,作风不一样了。”
何仁慧特意约见了林小华。听完他的“田间点名册”做法后,何仁慧若有所思:“小林啊,你这个办法……很有创意。不过……”
“何书记,”林小华坦然道,“我知道有些同志觉得这办法太‘土’。但我觉得,干部只有真正了解群众的辛苦,才能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服务。”
林小华望向窗外绿油油的稻田:“因为我父亲也是一个农民。他常跟我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话,我一直记着。”
何仁慧站起身,紧紧握住林小华的手:“好一个‘田间点名册’!希望你能保持这份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