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二十二)(第2页)
掌声如雷。坐在第一排的秦龙丝绸董事长赵传奇微微颔首,这位五十多岁的企业家两鬓斑白,但眼神锐利如鹰。他身旁的东宝食品加工总经理刘芳正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烫卷的短发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
签约环节开始,林小华与四家企业代表轮流在协议上签字。钢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每签完一份,台下就爆发出一阵掌声。当最后一份协议签署完毕时,赵传奇主动走向发言台。
“作为企业代表,我想说几句心里话。”赵传奇的声音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他没用讲稿,双手撑在讲台两侧,“我们秦龙丝绸建厂二十年,最头疼的就是原料不足。工人们三班倒的设备,常常只能开一班。”他转身指向林小华,“是林书记三顾茅庐,带着桑叶样品和茧子质量报告来找我们,这份诚意打动了我们。”
坐在后排的小店村村支书韩志云悄悄抹了抹眼角。这位六十多岁的老支书手上布满老茧,此刻正紧紧攥着膝盖上的鸭舌帽。他想起去年冬天,自己带着两卡车茧子跑遍周边县市,最后不得不半价处理的经历。
县政协主席陈洪正致辞时,林小华注意到副县长王兆林正在认真拍照。这位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才三十出头,是县里最年轻的班子成员,此刻他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什么。
“市县政协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让更多农产品走出大山,让更多企业找到优质原料!”陈洪正的话掷地有声。他说话时总喜欢做手势,此刻正挥舞着右手,袖口的纽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会议结束已近中午,但最重要的环节才刚刚开始。五辆中巴车组成的车队缓缓驶向小店村,林小华坐在首辆车里,向赵传奇介绍沿途的桑园。车窗外,成片的桑树在微风中摇曳,偶尔能看到戴着草帽的农妇在田间劳作。
“这一片都是采用新品种,叶子又大又厚。”林小华指着窗外,语气中带着掩不住的自豪,“去年我们请省里的专家改良了种植技术,蚕茧的丝长平均提高了200米。”
赵传奇凑近车窗,眼睛发亮:“这样的原料,我们求之不得啊!”
车队在一片开阔地停下。这里是小店村的标准化桑园示范基地,三千亩桑树整齐排列,犹如绿色的海洋。村支书韩志云早已在地头等候,他穿着沾满泥巴的胶鞋,小跑着迎上来。
“林书记!签约定下来了吗?”韩志云的声音有些发抖,粗糙的大手在衣襟上擦了又擦,才敢与领导们握手。
林小华握住老支书的手,用力点了点头:“成了!秦龙公司包销咱们村全部蚕茧,价格比市场价高15%。”
韩志云愣在原地,沟壑纵横的脸上先是难以置信,而后嘴角慢慢咧开,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笑容。他突然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紧紧攥在手里,泪水砸在干燥的土地上,留下深色的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