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三十)(第2页)

 

“好!”孙大林豪气干云地拍案,“那就请各位做个见证!省得说我欺负人!”

 

两人各自选了一块上好的黄牛肉。孙大林动作娴熟地将肉按在案板上,菜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刀刃与砧板碰撞发出清脆的“哒哒”声。他的刀工确实名不虚传,不多时就将牛肉切成均匀的细丝,每一条都如牙签般粗细。

 

“孙师傅的刀工果然了得。”围观的一位年轻厨师赞叹道。

 

孙大林得意地瞥了孙少林一眼,却发现对方根本没在看他。孙少林正专注地盯着手中的肉块,刀刃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突然,孙少林动了。他的手腕以一种奇特的韵律抖动,菜刀化作一道银光,在牛肉上快速起落。那动作快得几乎看不清,只能听见“唰唰”的切割声,如同雨打芭蕉,连绵不绝。

 

“这……这是什么刀法?”一个帮工瞪大了眼睛。

 

不到孙大林一半的时间,孙少林已经完成了切工。他轻轻一抖案板,切好的牛肉丝如花瓣般散开——每一条都粗细均匀,长度一致,在灯光下泛着粉嫩的光泽。

 

孙大林的脸色变了变,但很快镇定下来:“刀工只是基础,关键看腌制和火候。”

 

两人开始腌制牛肉。孙大林拿出一个小碗,倒入生抽、老抽、料酒、胡椒粉、淀粉等七八种调料,动作麻利地搅拌均匀。而孙少林只用了一个小碟子,放入少许盐、糖和一种自制的酱料。

 

“孙老板,您这调料也太简单了吧?”孙大林忍不住问道。

 

孙少林神秘一笑:“大道至简。”

 

腌制过程中,孙少林不时用手指轻触牛肉,似乎在感受肉质的变化。十分钟后,两人同时开始准备配菜。孙大林切了青红椒、姜丝、蒜片,还准备了一碗水淀粉。孙少林则只选了青蒜和几片鲜姜。

 

“孙老板,不用勾芡?”孙大林皱眉。

 

“不用。”孙少林已经热好了锅。

 

两灶同时开火,孙大林的动作大开大合,热油、爆香、下肉、翻炒,最后淋上水淀粉,一气呵成。而孙少林的操作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将锅烧得滚烫,几乎冒烟时才倒入油,随即放入姜片和蒜白爆香,然后竟将火调小,才放入牛肉。

 

“孙老板,火候不对啊!”有厨师忍不住提醒。

 

孙少林充耳不闻,专注地盯着锅中的变化。他的翻炒动作幅度很小,但频率极高,牛肉在锅中跳跃翻飞,却几乎没有离开锅底。一股奇异的香气开始弥漫,不同于孙大林那边浓郁的调料味,而是一种纯粹的肉香,混合着若有若无的焦香。

 

“三十秒!”孙少林突然大喝一声,迅速将火调至最大,倒入青蒜叶,手腕一抖,整锅菜腾空而起,在空中完成最后一次翻转,精准地落回锅中。随即关火,装盘。

 

整个炒制过程不超过一分钟,看得众人目瞪口呆。

 

两盘小炒黄牛肉摆在长桌上,形成鲜明对比。孙大林的版本色泽红亮,裹着晶莹的芡汁,配菜丰富;孙少林的则看起来简单得多,牛肉呈现出自然的棕红色,青蒜点缀其间,没有多余的汁液,但每一根肉丝都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