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四十二)(第2页)
黄记者调整着摄像机角度:“林书记,我注意到广场上人流量已经很大了,镇里有没有应对措施?”
“这个问题很关键。”林小华的表情变得严肃,“实际上,我们的接待能力已经接近饱和。镇党委政府正在商讨西江广场扩建的可行性方案。初步计划是将广场面积扩大到目前的三倍,并增加停车场、休息区等配套设施。”
陈明曦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息:“扩建需要大量资金,镇里准备如何解决?”
“我们计划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上级争取一点,镇财政出一点,社会资本筹一点。”林小华的回答条理清晰,“更重要的是,扩建后的广场将具备更多功能,不仅能举办年货节,还可以发展夜市经济、文化演出等,形成持续收益。”
正说着,林小华的手机突然响起。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眉头微皱:"抱歉,我接个重要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声音:“林书记,文书记来了!刚从东门进来,没打招呼!”
林小华心头一紧:“知道了,我马上过去。”他转向两位记者:“不好意思,县委书记来了,我得去接待一下。”
陈明曦和黄记者交换了一个眼神:“我们能跟着去吗?这正好是个好素材。”
林小华略一思索:“可以,但请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影响书记考察。”
三人快步穿过人群。林小华边走边用对讲机通知刘镇长接手现场指挥。远远地,他就看到了文尚武书记那熟悉的身影、,正在一个腊肉摊位前与商贩交谈,身边只跟着秘书和司机,确实是不打招呼的“四不两直”式检查。
“文书记!”林小华小跑上前,呼吸有些急促,“您来怎么不提前说一声,我们好安排接待。”
文尚武转过身,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小林啊,我就是想看看真实情况。年货节办得不错嘛,人山人海的。”
林小华注意到文书记的目光在广场各处扫视,那是一种经验丰富的领导者特有的观察方式——看似随意,实则不漏过任何细节。
“谢谢书记肯定。这是我们第三年举办年货节,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林小华汇报道,同时示意工作人员不要刻意清场,保持现场自然状态。
文尚武点点头,走向一个卖农家豆腐乳的摊位,拿起一小瓶样品闻了闻:“这个味道正宗,是咱们本地做法。”
摊主是位六十多岁的老汉,见县委书记这么平易近人,激动地说:“领导识货!这是我家祖传手艺,用山泉水做的,别处买不到!”
文尚武笑着买了三瓶,递给秘书结账,然后对林小华说:“边走边聊,给我说说你们的具体情况。”
两人沿着摊位间的通道缓步前行,陈明曦和黄记者在不远处跟随拍摄。林小华抓住机会汇报:“书记,我们正在考虑两个重要事项。一是扩建西江广场,目前面积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二是扩大特色产业规模,计划在农技员指导下发展蚕桑、茶叶、柑橘等产业,同时再扶持500户庭院经济示范户。”
文尚武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林小华:“资金和土地问题怎么解决?”
“广场扩建我们考虑分期实施,先利用旁边的那片荒地;产业方面打算引入合作社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林小华的回答思路清晰,数据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