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四十二)(第3页)

 

文尚武听着,眼中赞赏之色越来越浓。走到一处相对空旷的地方,他拍了拍林小华的肩膀:“小林啊,当初把你从县政协调到西江镇,不少人说我冒险。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太正确了。”

 

林小华没想到书记突然说起这个,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只是挺直了腰板。

 

“你比前几任都出色,不仅发现问题,更能主动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一味向上级伸手。”文尚武的声音不大,但字字有力,“这种担当精神,正是我们基层最需要的。”

 

林小华感到脸颊发热:“书记过奖了,这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文尚武笑了笑:“别谦虚。不过……”他话锋一转,“该叫苦的时候也要叫,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困难,不要硬扛,县委县政府是你们的后盾。”

 

“我记住了,书记。”林小华郑重地点头。

 

文尚武看了看表:“我还有个会,就不多待了。你们继续忙,注意安全,特别是人流密集时的防范措施。”

 

“书记放心,我们已经做了周密安排。”林小华陪同文尚武向停车场走去,“我送您上车。”

 

临上车前,文尚武再次握住林小华的手:“好好干,西江镇交给你,我放心。”

 

望着书记的车驶离,林小华长舒一口气,这才发现后背已经湿了一片。他转身看到陈明曦和黄记者还等在一旁,便走了过去。

 

“林书记,刚才的谈话我们能报道吗?”陈明曦直截了当地问。

 

林小华思考片刻:“可以,但请重点报道年货节和乡村发展的内容,关于书记对我的评价就不要写了。”

 

陈明曦笑了:“您真低调。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您的发展规划,能再详细说说吗?特别是庭院经济那部分。”

 

于是,林小华带着两位记者来到一处相对安静的休息区,详细介绍起来:“庭院经济是我们的一大特色。比如镇东头的老王家,利用房前屋后不到一亩地,种植特色蘑菇,年收入增加了两万多;还有李婶家,发展蜜蜂养殖,产品供不应求……”

 

他的讲解生动具体,不时引用真实案例和数据。陈明曦的笔几乎没停过,黄记者也录下了大量素材。

 

采访结束后,林小华回到指挥岗位。广场上依旧人声鼎沸,各摊位前挤满了选购年货的游客。他望着这热闹的场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年货节,更是西江镇乡村振兴路上的一个缩影。

 

太阳渐渐西斜,林小华站在指挥台上,望着广场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心中已开始谋划明天的安排。他知道,扩建广场、发展产业,还有无数工作等着他去推动。但此刻,看着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他感到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林书记,北门那边有个小孩走失了,正在广播寻人。”一名工作人员跑来报告。

 

林小华立刻收起思绪:“我过去看看。通知派出所调取监控,同时加派志愿者在各出入口留意。”

 

他快步走向北门,背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挺拔。西江镇的小年,就在这样的忙碌与希望中,徐徐展开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