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四十九)(第3页)
林小华愣了一下,没想到领导还记得他三年前的事。那时他在镇中学当副校长,为了一个行动不便的学生能上学,他连续两周每天放学后走访沿线住户,最终协调出了一条无障碍通道。
“您记性真好。”林小华笑了笑,“但那会儿面对的是几十户,现在涉及上百家……”
“方法是一样的。”陈洪正打断他,语气缓和下来,“你了解西江镇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村民。他们反对,无非是担心补偿不公或生计受影响。”他指着梯田边一栋两层小楼,“比如那家,是不是可以做农家乐?路修好了,游客多了,他们收入反而会增加。”
林小华顺着望去,那是村民老周家,去年他儿子结婚时林小华还去喝过喜酒。老周确实提过想开农家乐,但苦于位置偏僻客流少。
“我明白了。”林小华深吸一口气,“我会重新组织工作队,一家家走访了解实际需求,把道路扩建的好处讲透,同时确保补偿合理到位。”
陈洪正满意地点头:“资金问题我来协调。政协可以组织企业家考察,争取社会资本参与。但群众工作必须做细做实,不能留下隐患。”
两人继续沿田埂前行,不时有村民远远观望。走到一处高坡,整个梯田景区尽收眼底。陈洪正突然问:“听说你妹妹要毕业参加工作了?”
林小华惊讶于领导的细心:“是的,不过他已经分配到宝城市第一幼儿园了,家里还是希望她回西城县工作,可她就是有点倔。”
“其实在宝城市也挺好的,那个城市的卫生特别好,到处都很干净,这和我们西城县形成了鲜明对比。”陈洪正望着远方,“我们都一样,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要为当地群众干一点实在的事情,不然这个官就白当了。”
夕阳西下,梯田里的水泛着金色波光。林小华看着眼前的美景,想起镇上那些期待的眼神,那些反对的声音,还有家中等他回家吃饭的妻子。肩上的担子很重,但脚下的路也很清晰。
回镇上的路上,林小华已经开始在心里列走访名单。他掏出手机,给镇办公室发了条消息:“明天上午九点,召开道路扩建群众工作组会议,所有驻村干部参加。”
发完消息,他抬头看向车窗外。暮色中,集镇广场上那两台挖掘机依然静静矗立,明天它们就将开始工作。而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焕然一新,就像西江镇的未来一样,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