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六十)
漏雨教室里的誓言
教师节这天傍晚,西城县文化艺术中心灯火通明。会场内悬挂着“热烈庆祝第二十三个教师节”的红色横幅,舞台两侧摆放着整齐的鲜花。台下坐满了来自全县各学校的教师代表,他们穿着朴素却整洁的衣服,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与期待。
林小华站在后台,透过帷幕的缝隙观察着会场。他今年四十五岁,身材挺拔,穿着一件深蓝色西装,内搭白衬衫,没有系领带——这是他在基层工作时养成的习惯。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演讲稿,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什么。
“林县长,五分钟后开始。”工作人员小声提醒。
他点点头,目光落在前排一位女教师身上。她约莫三十出头,穿着褪了色的淡紫色衬衫,头发简单地扎成马尾,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当其他教师交头接耳时,她只是安静地坐着,双手交叠放在膝上,指节处有明显的粉笔灰痕迹。
“
掌声雷动中,林小华稳步走上舞台。聚光灯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而沉稳: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晚上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属于教育工作者的节日……”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在那位疲惫的女教师身上停留了一瞬。她正抬头望着他,眼神里有一种他熟悉的东西——那是他在西江镇教书时每天在镜子里看到的神情。
“……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全县120名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师德标兵进行表彰!”掌声再次响起,林小华微笑着等待掌声平息,“这些老师中,有坚守讲台三十年的老教师,有勇于创新的青年教师,更有扎根乡村的教育工作者……”
说到“乡村”二字时,他的声音微微发紧。五年前,他也是他们中的一员。那时的西江镇小店小学,冬天教室里冷得像冰窖,夏天又热得像蒸笼。他记得自己批改作业时,汗水滴在作业本上晕开的墨迹。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关心下,西城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林小华念着稿子上的文字,却突然停了下来。他折起演讲稿,双手撑在讲台上,这个动作让会场立刻安静下来。
“但是,”他的声音变得低沉,“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
会场里鸦雀无声。后排几位正在偷偷看手机的教师也抬起了头。
“第一,教师流动缺乏制度保障,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长期滞留。一些年龄较大的青年教师……”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那位女教师身上,“特别是女教师,因为交际范围有限,个人婚姻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女教师猛地低下头,耳根发红。她身边的同事拍了拍她的肩膀。
“第二,”林小华继续道,声音越来越有力,“农村学校工作环境差,造成教师大量流失。去年,我县农村教师流失率达到18%,是县城学校的三倍!”
台下开始有窃窃私语。几位年长的教师不住地点头。
“我提议,”林小华举起一只手,“县教育局立即制定教师流动方案,对乡镇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尽快制定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每年改造一定数量的农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