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九十一)(第2页)

 

工作人员迅速准备好签约台,铺开红绒布,摆放好签约本和钢笔。林小华和陈清泉并肩站立,闪光灯不断闪烁,记录下这一重要时刻。

 

“根据协议,”林小华高声宣布,“秦龙公司将以高于市场价每公斤0.26元的价格收购签约农户的农产品,包括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作物。”

 

会议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几位镇书记交头接耳,脸上露出欣喜之色。这个价格意味着农民每亩地能多收入几百元,对提高种粮积极性大有裨益。

 

签约仪式结束后,陈清泉简短发言:“秦龙公司作为本土企业,始终牢记社会责任。我们新建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即将投产,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需要大量优质农产品原料。与县政府签订这个协议,既保障了企业原料供应,又能让农民兄弟增收,实现双赢。”

 

会议结束后,林小华叫住秘书:“小李,安排一辆车,我和陈总要去几个村看看春耕实际情况。”

 

半小时后,一辆黑色suv驶出县政府大院,向乡村公路驶去。车内,林小华和陈清泉并排而坐,窗外是连绵的田野,偶尔能看到农民在田间忙碌的身影。

 

“陈总,你们公司的建设进度如何?”林小华问道,目光仍停留在窗外。


陈清泉笑了笑:“地基已经完成,今天开始混凝土浇筑,如果天气配合,预计八月底就能试生产。”他顿了顿,“说实话,林县长,我以前最头疼的就是原料收购。现在有了这个协议,再也不用担心了。”

 

林小华转过头,认真地说:“我们县政府就是要当好企业和农民的桥梁。你们企业有了稳定原料,农民有了稳定销路,农业产业化才能健康发展。”

 

车子驶入西江镇小店村,村口“产业发展示范村”的牌子格外醒目。村支书刘万顺早已在村委会门口等候,这位五十多岁的老支书满脸皱纹,但精神矍铄,一双粗糙的大手显示出他常年劳作的痕迹。

 

“林县长!陈总!欢迎来我们小店村指导工作!”刘万顺热情地迎上来,握住两人的手。

 

林小华拍拍老支书的肩膀:“刘支书,今年春耕情况怎么样?带我们看看。”

 

三人沿着田间小路走去,两旁是刚翻新的稻田,泥土散发着特有的芬芳。刘万顺边走边介绍:“我们村今年又复耕了约400亩稻田,现在全村预计水稻种植面积能达到3400亩。种子、化肥、农机都准备充分,就等着下种了。”

 

陈清泉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手中搓了搓,又凑近闻了闻:“土质不错,湿度也合适,去年冬天那几场雪和今年开春的雨水,为春耕创造了良好条件。”

 

刘万顺点点头,但眉头却皱了起来:“地是好地,条件也不错,就是……”他欲言又止。

 

“就是什么?刘支书有话直说。”林小华敏锐地察觉到老支书的忧虑。

 

刘万顺叹了口气,脸上的皱纹更深了:“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了,嫌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去年有十几户把地租出去,自己进城打工了。再这样下去,我怕……”

 

林小华和陈清泉对视一眼,心领神会。林小华从公文包里拿出刚签订的收购协议:“刘支书,你看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