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四百零二)(第2页)
“六安瓜片,水温85度,不加盖。”张志云接话道,“文部长只喝明前龙井,第三泡味道最佳。马总喜欢用紫砂壶泡陈年普洱。”
鲁为民和储主任同时愣住了。储主任小声嘀咕:“神了……”
下午三点,烈日当空。秦龙现代农业公司的厂区张灯结彩,红色的充气拱门上“热烈庆祝项目投产”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张志云站在鲁为民身后半步的位置,白衬衫被汗水微微浸湿,贴在背上。
市委孙志鹏书记的车队准时到达。孙书记五十出头,身材保持得很好,下车时理了理藏青色西装的领子。宣传部文尚武部长紧随其后,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皮质笔记本。
“孙书记!文部长!"鲁为民快步迎上去,"没想到您二位亲自来,这是我们西城的荣幸啊!”
孙志鹏笑着握手:“老鲁啊,省里刚批了专项资金,加上这个投资八亿的项目投产,双喜临门,我们当然要来沾沾喜气。”
张志云注意到文部长多看了两眼拱门上的标语,立刻悄声对身旁工作人员说了几句。两分钟后,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拿着相机出现在最佳拍摄位置。
投产仪式简洁而隆重。当五位领导一起按下那个锃亮的不锈钢启动按钮时,厂房里的机器轰鸣声透过扩音器传来,现场响起热烈掌声。马尚德——秦龙公司的董事长,一个四十多岁、肚子微微发福的男人,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感谢各位领导的支持!”马尚德声音洪亮,“这个项目能这么快投产,全靠西城县‘保姆式’的服务啊!”
回宾馆的路上,张志云坐在副驾驶,通过后视镜观察着后排三位领导的互动。孙书记在谈省里的最新政策,文部长不时插话补充,马尚德则恰到好处地表达企业对政策的拥护。张志云默默记下每个人的谈话重点和表情变化。
西城宾馆的宴会厅已经准备妥当。张志云提前半小时到场,亲自检查了每个细节:主位的椅子比其他人高出两公分;孙书记习惯用的那种竹制筷子摆在右手边;文部长过敏的海鲜类菜品全部标记了红色小点;马尚德喜欢的茅台已经醒好了酒。
当领导们入座后,张志云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引导服务员们无声地上菜、斟酒、换碟。他自己则站在孙书记和鲁为民之间的位置,既能随时服务,又不会过分显眼。
马尚德喝了几杯酒,脸色渐渐泛红。他忽然盯着自己的茶杯看了几秒,抬头寻找着什么。张志云已经拿着茶壶走来。
“马总,您的老普洱。”他轻声说,将紫砂壶中的深色茶汤倒入杯中。
马尚德惊讶地瞪大眼睛:“你怎么知道我想喝茶?还是普洱?”
张志云微笑:“您喝了三杯酒后总会想喝点茶解酒,上次接待时您说过最喜欢十年以上的熟普。”
孙志鹏正在和鲁为民说话,听到这段对话转过头来,饶有兴趣地问:“小张啊,你连企业老总的习惯都了解得这么清楚?”
“张主任可是我们西城的‘活档案’。”鲁为民半是骄傲半是调侃地说,“上次省里王副省长来,一进门张主任就递上了他最喜欢的大红袍,把王省长惊得直说‘神了’。”
文尚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眉毛惊讶地扬起:“温度刚好,这正是第三泡的味道。”他探究地看着张志云,“我们第一次见面,你怎么知道我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