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四百一十三)(第2页)

 

陈雪儿神秘一笑:“李叔,明天您来尝尝就知道了!”

 

十月一日清晨,西江饭店比往常提前两小时开了门。陈雪儿穿上了过年才穿的红色外套,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站在门口迎接第一批客人。不到十点,饭店已经座无虚席,门口排起了长队。

 

“老板娘,再加一份牛肝菌炒腊肉!”一位戴着太阳镜的女士高声喊道,“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菌子!”

 

“好嘞!”陈雪儿高声应和,转身对厨房喊道,“号桌再加一份牛肝菌!”她的脸颊因为忙碌而泛红,但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中午时分,林小华抽空从县政府赶来帮忙。他一进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不仅大堂坐满了人,连平时很少用的二楼包间也全部爆满。陈雪儿像只蝴蝶一样在桌椅间穿梭,这边招呼客人,那边安排加座,忙而不乱。

 

“怎么样?”她抽空跑到丈夫身边。

 

林小华竖起大拇指:“太成功了!我刚才听好几桌客人都在夸菌子新鲜。”

 

陈雪儿凑近他耳边,压低声音:“已经卖出去六十多斤干牛肝菌了,按这个速度……”

 

她的话被一阵喧哗打断。门口进来一群背着登山包的年轻人,看样子是来旅游的。陈雪儿立刻迎上去:“几位是来品尝野生菌的吧?可能要稍等一会儿……”

 

“我们不光想吃,还想买些带回家!”领头的年轻人说,“听说你们这儿的牛肝菌特别棒?”

 

陈雪儿眼睛一转,突然有了新主意。她请客人们先坐下点菜,自己快步走向后厨。几分钟后,她拿着几个透明塑料袋出来,里面装着分装好的干牛肝菌和干香菇,每袋半斤,贴着手写的标签。

 

“这是我们特制的旅行装,”她向年轻人们介绍,“背面有简单的烹饪方法。带回家也能吃到正宗西城山珍!”

 

年轻人们立刻来了兴趣,这个要两袋,那个要三袋。陈雪儿忙不迭地记录着,心里算盘打得噼啪响——这样一来,库存消化得更快了!

 

当天晚上打烊后,陈雪儿和林小华坐在收银台前数钱。钞票堆成小山,陈雪儿的手指因为兴奋而微微发抖。

 

“光今天就卖出去五十多斤干菌,”她声音发颤,“按这个价格算,用不了一个星期就能回本!”

 

林小华笑着摇头:“我老婆真是商业奇才。”

 

陈雪儿却突然陷入沉思:“小华,我在想……既然游客这么喜欢我们的土特产,为什么不把县里其他好东西也介绍给他们呢?”

 

林小华挑眉:“你是说……”

 

“腊肉!豆腐乳!粉条!”陈雪儿越说越激动,手指在桌面上敲击着,“我们可以在饭店里设个展柜,帮乡亲们卖货,游客吃饭时就能看到……”

 

林小华眼睛一亮:“这主意太棒了!县里正愁农副产品销路呢。”

 

说干就干,第二天陈雪儿就联系了县里的广告公司,在饭店最显眼的位置设计了一个农产品展柜。她亲自走访各个乡镇,挑选品质最好的腊肉、豆腐乳、粉条、炕炕馍等特产,每种产品旁边都放着生产者的联系方式和地址。

 

“陈老板,您收多少摊位费?”做粉条的老赵小心翼翼地问。

 

陈雪儿摆摆手:“分文不取!你们生意好了,我的饭店才能更好。以后我从您这儿进货,给个折扣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