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四百二十一)(第2页)

 

参观完稻田和茶叶基地,临行前,刘万顺果然指挥几个村民搬来了一袋袋包装精美的大米。“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各位记者朋友帮我们小店村的大米宣传宣传!”

 

《农村新报》的记者李强接过米袋,打趣道:“刘书记,您这是'贿赂'媒体啊!”

 

刘万顺搓着手,憨厚地笑了:“这叫‘体验式宣传’,好东西要让大家先尝到嘛!”

 

大巴再次启程,前往下一个参观点。林小华透过车窗,看到刘万顺站在村口,一直挥手直到车子转弯。他想起前第一次来小店村调研时,村里还是泥巴路,村民守着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如今,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产业,村民的腰包真的鼓起来了。

 

中午十一点半,采访团回到县城西城宾馆用餐。县委书记鲁为民特意过来与记者们见面,并安排林小华负责接待。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辛苦了,我们西城条件有限,粗茶淡饭还请包涵。”林小华举起茶杯,“因为下午还有行程,今天就以茶代酒了。”

 

《都市晚报》的记者王磊夹了一筷子当地特色的腊肉炒笋干,赞不绝口:“这腊肉味道真地道!林县长,听说西城的腊肉产业也很有规模?”

 

林小华眼前一亮:“王记者真是行家!我们西城腊肉去年产量达到1200吨,产值过亿,已经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他顺势介绍起县里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记者们纷纷放下筷子记录。


午餐只用五十分钟就结束了,比预计的还要快。林小华暗自庆幸记者们的职业素养,没有因为不喝酒就拖延时间。

 

下午三点,采访团来到最后一站——位于县工业园区的秦龙现代农业公司。远远就看到公司气派的厂房和忙碌的装卸区,十几辆大货车排着队等待装货。

 

公司董事长马尚德西装革履,早已在门口等候。他热情地与每位记者握手,递上精美的企业画册。“欢迎各位媒体朋友莅临指导!秦龙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媒体的关心!”

 

进入生产车间,现代化的精米加工线正在运转,金黄的稻谷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晶莹剔透的大米,然后被自动包装成一袋袋印有"月河"商标的产品。

 

马尚德站在生产线旁,声音盖过机器轰鸣:“我们公司在西城县累计收购稻谷7988.85吨,支付货款1.亿元!在县政府协助下,还在邻县石城收购6877吨,支付约1.24亿元!”

 

记者们的相机对准了生产线和展示区的产品。张明让摄像师给"8元/斤"的价格标签来了个特写:“马董,这么高的价格,市场接受吗?”

 

马尚德自信地笑了:“供不应求!我们的有机大米通过了欧盟认证,主要销往一线城市和高档超市。明年我们还准备出口到日本韩国呢!”

 

参观结束后,马尚德邀请大家到公司会议室座谈。他展示了公司的五年发展规划图:“下一步,我们将在安城市其他几个稻谷主产县加大收购力度,既解决企业发展所需,又解决群众销售难题。”

 

林小华注意到,记者们都在认真记录,有的还频频点头。他知道,这样的正面报道对西城县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将大有裨益。

 

傍晚六点,县委县政府在西城宾馆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招待晚宴。林小华特意提前半小时到场,检查县政府办准备的产业发展材料是否齐全。

 

“林县长,您看这样排版可以吗?”政府办的小张递过一份装订精美的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