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四百五十五)(第2页)

 

陈洪正喝一口汤,“要请县里的技术骨干下乡培训,”陈洪正的手指在桌上画着圈,仿佛在勾勒某个蓝图,“一个镇一个镇地轮训,把技术真正送到田间地头。”他的声音突然提高,引得邻桌几个正在喝酒的工人侧目,又赶紧压低,“小林啊,你年轻,有想法,一定要坚持下去。西城县需要你们这样的新鲜血液。”

 

饭馆的挂钟指向七点。林小华抢着付了账,陈洪正也没推辞“我就不送你了,”老人摆摆手,动作有些迟缓,“记住,做事要有韧性,像我们修高速公路那样,一锤一锤地敲。”

 

走出饭馆,夜风拂面,带着初秋的凉意。林小华摸出手机,通讯录停在“蒋大军”的名字上。他深吸一口气,按下拨号键:“蒋局长,明天早上我想去您那一趟,谈谈技术培训的事……”

 

第二天清晨七点,林小华已经站在农业局门口。晨雾中的办公楼显得格外肃穆,门口的玉兰树上挂着露珠。他比约定时间提前了半小时,却看见三楼会议室亮着灯。

 

推门进去,蒋大军局长正在翻阅一摞资料,见他进来立刻起身相迎。

 

“林县长,这么急?”蒋大军的声音沙哑,是长期在田间喊话留下的后遗症。他给林小华倒了杯浓茶,茶汤黑得像酱油。

 

林小华开门见山:“蒋局长,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情况如何?我想做个全面了解。”

 
 

蒋大军推过一份装订整齐的文件:“县镇两级总共有59人,其中高级职称8个,中初级51个。”他苦笑着摇头,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这几个人要负责全县技术培训,根本跑不过来。老李一个人负责三个镇的畜牧防疫,上个月累得住院了。”

 

林小华翻看着数据,眉头越皱越紧。表格显示,超过一半的技术人员年龄在45岁以上,年轻力量严重不足。“培训工作呢?”

 

“每年两轮,主要在县城集中培训。”蒋大军叹了口气,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铁皮盒子,里面是自家炒的南瓜子,“效果有限啊,村里人来了听理论,回去实操还是老一套。去年请省里专家来讲猕猴桃种植,结果老乡们说‘专家说的好听,但我们地里的情况不一样’。”

 

“得马上改变方式。”林小华合上文件,指尖在封面上轻点,“我建议组织技术骨干下乡,一个村一个村地手把手教。企业那边我可以联系几家龙头企业,请他们的技术员支持。”

 

蒋大军眼睛一亮,脸上的疤痕都舒展开来:“这主意好!但人手……”

 

“可以分级培训。”林小华拿起笔在纸上画起来,“先培养各村的技术带头人,再由他们辐射带动其他人。就像石子投入水中,一圈圈扩散。”

 

两人越谈越投机,窗外的阳光已经爬上了窗台。林小华婉拒了蒋大军的午饭邀请:“我约你去西岭镇看看,听说那里的猕猴桃示范基地搞得不错。”

 

西岭镇清河村离县城约二十分钟车程。林小华的车驶入村道时,两旁猕猴桃架上已经挂满了青绿的果实,像无数个小灯笼。远处的果园里,十几个人围成一圈,中间一个穿蓝布衫的中年男子正站在梯子上示范剪枝。

 

林小华把车停在村委会门口,步行往果园走去。九月的阳光依然毒辣,他的衬衫后背很快湿了一片。走近了,听见那人操着浓重的西江镇口音:“这根徒长枝要斜着剪,留三个芽眼……对,就是这样……”他的动作干净利落,剪刀“咔嚓”一声,多余的枝条应声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