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四百五十五)(第3页)

 

“刘技术员!”有人发现了林小华。蓝布衫男子转过身,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眼角挤出深深的皱纹。他三两步从梯子上跳下来,在裤腿上擦了擦手才伸过来。

 

“林县长!我是县农业局的刘万才。”他的手心粗糙得像砂纸,却温暖有力,“没想到您真的来了。”

 

握手的瞬间,林小华注意到他手掌上的老茧和几道结疤的伤口,指甲缝里还有洗不掉的绿色汁液。“刘技术员常驻这里?”林小华指了指不远处一栋贴着白色瓷砖的农舍。

 

“三个月零四天了。”刘万才憨厚地笑了笑,露出略微发黄的牙齿,“吃住都在村里。早上六点起来巡园,晚上给老乡们上课。”他指了指农舍门口的黑板,上面还写着昨晚讲课的内容:《秋季果树病虫害防治》。

 

果园里飘来猕猴桃特有的清香,混合着泥土的芬芳。刘万才带着林小华参观示范基地,详细介绍着新品种的特点。他的西江镇口音让林小华觉得耳熟。

 

“您老家是……”

 

“西江镇小店村。”刘万才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几根白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大哥是村支书刘万顺。”

 

林小华眼前一亮:“刘万顺!去年抗洪时他带头跳进水里堵决口……”

 

“那是我哥。”刘万才的眼中闪过自豪,随即又黯淡下来,声音低了下去,“后来落下了风湿病,阴雨天就疼得睡不着。上个月我去看他,他还在床上整理村民的医保材料。”

 

果园深处,几个年轻人正在学习嫁接技术。刘万才走过去手把手指导,耐心得像教小学生写字。林小华突然想起什么:“刘技术员,您有高级职称吧?全县才8个。”

 

刘万才正在帮一个姑娘固定嫁接膜,头也不抬地说:“去年刚评上。其实没啥,就是多下了几年地。”他直起腰,抹了把额头的汗水,“林县长,我有个想法……能不能在示范基地搞个实操培训中心?老乡们学理论总记不住,看到实物就明白了。”

 

回县城的路上,夕阳将远处的山峦染成金色。林小华的手机响了,是陈洪正发来的短信:“听说你今天去了农业局和西岭镇?动作很快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记得按时吃饭。”

 

林小华会心一笑,回复道:“您教导有方。下周我想请您一起去趟小店村,看看刘万顺支书。对了,您昨天吃的是什么药?”

 

车子驶过一片金色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头,像在向大地致敬。林小华想起陈洪正粗糙的双手,刘万才朴实的笑容,还有素未谋面的刘万顺跳入洪水的身影。这些人,这些默默耕耘的背影,才是西城县真正的脊梁。

 

他踩下油门,向着下一站驶去。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但有这些人在,希望就在。远处,一轮满月正悄悄爬上东山,洒下清冷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