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菩提共护 法脉同源(第2页)
“此阁所用琉璃,采自长安附近的耀州,”宇文恺指着窗棂,“日光透过时,会在地面映出‘卍’字纹,与天竺的吉祥寓意相合。”那陵提婆王望着地面流转的光斑,双手合十:“大唐皇帝陛下用心至此,真乃佛子之心。小王定当派僧侣日夜守护,不让经卷沾半点尘埃。”
与此同时,“唐竺共护碑”也已刻成。碑高丈余,碑首刻着双龙戏珠(唐式)与莲花宝相(天竺式),碑身左侧刻汉文:“大唐贞观某年,与天竺州共修菩提伽耶,护持圣迹,法脉同源,永结盟好。”右侧刻梵文,意思完全相同。李承乾还特意命人将自己的御笔“万法归一”四字刻在碑额,笔力雄浑,与那陵提婆王题写的“梵唐共辉”相映成趣。
立碑当日,菩提伽耶举行了盛大的法会。大唐来的高僧与天竺的论师共登法座,用汉梵双语宣讲《楞严经》。当讲到“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时,两国僧侣同声唱和,声浪越过菩提树梢,惊起一群白鹭,绕着新修的佛殿盘旋三圈,仿佛在见证这跨越万里的法缘。
消息传回长安,李承乾下旨:“自今往后,大慈恩寺每年选派三名高僧赴菩提伽耶,主持法会,传授汉地佛法;天竺州也可选派僧侣入唐,在大慈恩寺研习,互学互鉴。”旨意下达后,大慈恩寺的玄奘法师(虚构延续)主动请缨,愿率首批使团前往,他说:“老衲当年西行取经,得天竺僧众相助,如今正好回报这份法缘。”而在曲女城,那陵提婆王承诺的“大唐护国寺”也在如火如荼地修建。此寺完全仿照长安的大慈恩寺格局,却在细节处融入天竺特色:唐式的大雄宝殿外,围了一圈天竺式的转经筒;寺门的石狮踩着莲花座,而不是唐狮常见的绣球;最特别的是,主殿供奉的佛陀像,面容是天竺的庄严相,衣纹却是吴道子笔下的“吴带当风”,远看如唐佛临天竺,近看又似梵佛入长安。
寺中最珍贵的宝物,是玄奘的顶骨舍利——这是李承乾特意从长安大慈恩寺分出的一份,用金棺银椁盛放。当舍利被迎入寺中时,曲女城的百姓倾城而出,沿途焚香跪拜,不少老人哭着说:“玄奘大师当年曾在此讲法,如今他的舍利归来,是要保佑唐竺永远和好啊!”
那陵提婆王还按约定,请大唐高僧担任护国寺住持。首任住持是来自长安荐福寺的慧能法师,他精通梵文,又懂天竺医理,到任后不仅讲经说法,还在寺中设“施药院”,用唐竺合璧的药方为百姓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