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州学兴教 唐梵并授(第2页)
最让天竺学子振奋的,是州学的考试制度完全效仿大唐科举。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州试”,分“经义”“策论”“算学”三科,考卷用汉梵双语书写,阅卷官由唐儒与天竺论师共同担任。优者不仅能获得州衙的俸禄,更有机会被选送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科举考试。那陵提婆王特意在诏书中写道:“凡州学学子,考取大唐功名者,归国后可直授县令,勿论出身。”
消息传开,曲女州学的入学名额顿时一席难求。平民子弟削尖了脑袋想入学,盼着能通过考试改变命运;贵族子弟则不敢懈怠,生怕被同龄人比下去。有位婆罗门长老起初反对子弟学“异教典籍”,见邻居家的寒门少年因州学考试得中,被授予县丞之职,便连夜带着孙子来报名,叹道:“佛法说‘智慧能破无明’,这大唐的学问,想必也是智慧的一种。”
三年后,州学迎来了首个赴长安参加科举的学子——名叫鸠摩罗什(与古高僧同名)的婆罗门青年,自幼聪慧,在州学中精通《五经》,汉文写作甚至比唐人学子还要典雅。临行前,那陵提婆王亲自为他践行,赠他一柄刻着“不负所学”的唐式佩剑:“你此去长安,不仅是为自己求功名,更是要让大唐知道,天竺的子弟也能学好汉学。”
鸠摩罗什在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时,策论《论唐竺共荣策》引经据典,既说“《春秋》大一统”,又论“佛陀慈悲护众生”,主张“以儒治国,以佛安民心”,深得主考官魏徵赏识,竟一举考取进士。消息传回天竺州,那陵提婆王欣喜若狂,率全城百姓赴恒河岸边迎接。当鸠摩罗什身着唐式进士袍,骑着高头大马入城时,百姓们沿街焚香,山呼“大唐圣明”,连素来保守的婆罗门僧侣都赞叹:“此子贯通唐梵,实乃佛儒共佑之证!”
鸠摩罗什归国后,被那陵提婆王任命为曲女城县令,他将大唐的“均田制”与天竺的“村社制”结合,在辖区内推行“唐式农桑,梵式互助”,不到一年便让当地粮食增产,流民归附。州学的学子们见他功成名就,更是发奋苦读,次年赴长安参加科举的学子增至十人,竟有三人考取功名,消息传回长安,李承乾特意下旨嘉奖:“曲女州学育人有功,赐《四库全书》抄本一套,以资鼓励。”
随着州学影响力日增,天竺各州纷纷效仿,短短五年间,天竺州竟建起三十余所官办州学,连偏远的山林部落都有学子负笈前来。州学的教材也愈发丰富,除了儒家经典,还新增了《大衍历》《千金方》的双语版,让学子们在学习中掌握实用技艺。有位学子用算学知识改良了当地的灌溉水渠,使农田用水量减少三成,百姓们都称他为“唐梵智慧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