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兵卫丝路 共护商途(第2页)
首战是清剿盘踞在兴都库什山脉的最大股盗匪。据斥候回报,该股盗匪约三百人,占据着易守难攻的峡谷,常劫掠往来商队。秦武与阿罗憾兵分两路:唐军携带绞车弩,隐蔽在峡谷两侧的山崖上;天竺象兵与步兵则正面诱敌。当盗匪倾巢而出时,唐军的弩箭如暴雨般落下,瞬间击溃其前锋;象兵趁势冲锋,巨象踏过之处,盗匪阵型大乱;两翼的步兵合围而上,不到半个时辰便结束战斗,擒获盗匪首领,缴获的货物堆积如山。
商队得知消息,无不欢欣鼓舞。一位常年往返于长安与曲女城的粟特商人,捧着西域葡萄酿来到护卫队营中,对秦武与阿罗憾道:“往年走这段路,需凑够百人才敢成行,如今有两队勇士护卫,十余人便能出发,这都是托大唐皇帝与都督的福啊!”
清剿盗匪后,秦武与那陵提婆王又着手完善丝路设施。他们沿商道设立十二处驿站,每站配备唐军五人、天竺兵十人,既提供食宿补给,又负责传递军情。驿站的烽火台完全仿照唐式建造,遇袭时白天放烟、夜间举火,一烽燃起,邻烽响应,不到半日便能将消息传到曲女城。驿站的墙壁上,还贴着汉梵双语的“商路指南”,标注着水源、宿营地与危险地段,极大方便了商旅。
为确保商队安全,护卫队还实行“分段护送”制度:从曲女城至葱岭段,由天竺州兵为主、唐军协助;从葱岭至安西都护府段,则由唐军为主、天竺兵配合。两队士兵每半月轮换一次,途中同吃同住,不少人还学会了对方的语言。唐军教天竺兵使用弩箭、搭建帐篷,天竺兵则教唐军辨识山地植物、驱赶毒蛇,情谊日渐深厚。
安全的商路带来了空前繁荣。据曲女城的商栈账册记载,护卫队成立半年后,途经此地的商队数量比往年翻了一倍,大唐的丝绸、瓷器在这里售价虽比长安高两成,却因省去损耗,利润反而更高;天竺的香料、宝石经护卫队护送,抵达长安后破损率从三成降至不足一成,商人们争相扩大贸易规模。曲女城的“国际市场”上,波斯的地毯、大食的玻璃、吐蕃的氆氇与唐竺商品琳琅满目,成了丝路西段最热闹的中转枢纽。
那陵提婆王见商税收入激增,特意从税收中拨出一部分,用于改善护卫队的装备——为唐军士兵添置适应山地作战的皮靴,给天竺象兵的战象披上镶铁的铠甲。他对秦武笑道:“这商路就像恒河,水流得越畅,两岸越肥沃。我等护好这‘水流’,两国百姓都能得利。”